財務報表中的隱藏著各種陷阱,注意防范!

財報內容晦澀難懂,難以掌握。但這里隱藏著很多秘密?不管是財務人員還是投資者都要學會識別其中的門道,避免被一些表面的數據忽悠!

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造假動機:

識別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就先得清楚上市公司造假的“動機”。

第一,保殼、避免退市或被ST。公司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往往會通過造假的方式來使得自己“盈利”。

第二,再融資圈錢,增發、配股。上市公司的第二個財務報表“造假動機”。

第三,騙取銀行貸款。你愿意把錢借給一個存在還不上貸款的企業么?當然不會!

第四,大股東或一致行動人、高管、戰略投資者減持“賣個好價錢”!

第五,炒股票,公司配合主力通過操縱股價來獲得收益,而近年來技巧越來越多樣化和隱蔽。高送轉之類配合主力的吸貨或者出貨屢見不鮮。

財務報告看哪些?

1、看“非標”

財務報表中如果存在著過多解釋性說明的公司,其管理層就可能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除了“標準無保留意見”外),其他審計意見都表明了審計機構對財務報表存在異議或疑義,簡稱“非標”意見,那么投資者就要謹慎關注了。

2、看收入

一個健康穩定增長的企業,其收入應主要來自“主營業務收入”,并且連續三年主營業務收入穩定增長。如果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臨時的一次性的收入,比如有些公司總是通過出售資產、下屬企業來增加收入,那么公司的可持續性經營能力就值得懷疑。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也較常見,那就是靠利息收入支撐整個公司的盈利局面,當然,利息也是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家公司的成長性。

3、看現金流

現金流從某種意義上比收入和利潤更重要,也更真實。賬面收入和利潤的人為操縱較容易,但實打實的現金流大大增加了扭曲業績的難度,并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從這一點上,“現金為王”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投資者在關注利潤表的同時,也應關注現金流量表,如果公司期末的現金流量為負,那么這家公司就往往處于現金短缺的狀態。

4、看利潤

該指標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對于該指標需要深入分析,辯證看待,需要關注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是否來自“主營業務利潤”;臨時的一次性利潤來源(比如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凈額及財政補貼等)比重太高,只會增加企業的不穩定性,加大企業風險。

同時,看利潤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同比和環比。

2、行業平均。

3、季節因素。

5、看資產負債

三大財務報表中,上面分別分析了利潤和現金流量中的一些重要指標,那么在資產負債表中,哪些指標也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呢?答案就是存貨量。一家公司的存貨包括產品庫存、生產原料庫存等方面,公司庫存商品過多會影響到公司下一報告期的生產和運營。

產品庫存較多的可能性:

1、公司產品銷售遇到了困難,企業去庫存化的壓力較重。

2、高庫存面臨的產品跌價風險也高,將直接影響到公司業績。

3、一些公司雖然處于高庫存狀態,但卻并未計提或少計提跌價準備,有財務粉飾的嫌疑。

警惕年報中的陷阱

投資者在看年報時,除了不要被年報的表面所迷惑,要分析觀察和仔細研究年報的重點內容外,還要警惕常見的一些陷阱。

1、銷售利潤率陷阱

如果報告內的銷售利潤率變動較大,則表明公司有可能少計或多計費用,從而導致賬面利潤增加或減少。特別是對于銷售產品較為固定的公司,往往都有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那么銷售費用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所以出現利潤率的大幅度變動,就很有可能是公司有意通過調整費用來控制利潤的增加或者減少,再結合股價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公司的政策,不難判斷出公司的意愿。

2、應收賬款項目陷阱

每一家企業都會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這是做假賬最方便快捷的途徑。為了抬高當年利潤,上市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進行賒賬交易。因此,當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大量“應收賬款”,損益表上出現巨額利潤增加,但現金流量表卻沒有出現大量現金凈流入時,就應該開始警覺: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賒賬交易操縱利潤?

3、壞賬準備陷阱

通俗的說,壞賬準備金就是假設應收賬款中有一定比例無法收回,對方有可能賴帳,必須提前把這部分賴帳金額扣掉。理論上講,上市公司的壞賬準備金比例應該根據賬齡而變化,賬齡越長的賬款,遭遇賴賬的可能性越大,壞賬準備金比例也應該越高。

利用壞賬準備金做假賬有兩種手段——第一種是多計,第二種是少計。少計壞賬準備金很容易理解,這樣可以增加利潤,提升估值,便于操縱股價;多計壞賬準備金則一般發生在經營情況惡劣的年份和更換領導。

4、折舊陷阱

在建工程完工后不轉成固定資產,公司也就免提折舊,有的不按重置后的固定資產提取折舊,有的甚至降低折舊率,這些都會虛增公司的利潤。

5、“其他業務利潤”陷阱

從財務會計的角度來看,操縱“其他業務利潤”比操縱“主營業務利潤”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覺。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不可能深入調查某家公司的“其他業務利潤”是不是偽造的,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與“其他業務利潤”嚴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業務利潤”高于“主營業務利潤”,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它做了假賬。

6、債務償還能力陷阱

衡量一家公司的債務償還能力,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流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流動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二是速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速動資產(主要是現金和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很容易變現的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一般認為工業企業的流動比例應該大于2,速動比例應該大于1,否則資金周轉就可能出現問題。但是不同行業的標準也不一樣,不可以一概而論。

許多上市公司正是通過操縱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潤,一方面維持債務償還能力的假象,從銀行手中源源不斷的騙得新的貸款。作為普通投資者,應該時刻記住:只有冰冷的現金才是最真實的,如果現金的情況不好,其他的情況再好也難以信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