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類,不僅是要你好看——我給時間做賬本(5)

文|發憤的草莓

本文為“我為時間做賬本”系列文章的第5篇,該系列為 @發憤的草莓 繼2015年9月份“讓word跑快些”系列文章后推出的又一重磅作品,嘔心之作。如果你喜歡,請多看幾眼,或者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請問:記錄時間開銷的第一步是做什么?

很簡單呀!不就是記錄嗎,做了什么事就記錄做了什么事。

這樣就夠了?

《奇特的一生》告訴我們,柳比歇夫除了記錄事件后,還加上了類別。

跟著前輩的腳印走,可以節約很多彎路。像柳比歇夫那樣有時間段,有事件以外,加上這個事件所屬的類別是不錯的選擇。

這里我先掐著手指算算,在時間開銷記錄中有個分類能帶來什么好處。

一、加量更加價

所謂“加量也加價”,是指增加了分類這一項內容,增加了記錄結果的價值。我把這價值歸納為以下3點:

1.看起來美

看起來美也能算理由?

以前不是,但顏值時代真不好說。嘴里都講心靈美更重要,可是你一看到人家外表靚一點,眼睛還是會不由自主地亮一點。或者你看一本小說如癡如醉,再上網一搜作者,跟你想象中差距太大,心里會有落差。

當然,這種靚,不是說外表要賽西施或勝潘安,起碼要整體看起來有協調感。

時間開銷記錄也是這樣,在事件之前加個類別,有內在的整體性、有條理,看起來就靚一點。

這類別是提神點,就好比寫文章要有分章、分篇,并且附上大標題、小標題那樣,擁有高度上的統領。

2.找起來快

有分類,不僅僅是“要你好看”。除了表象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用。

沒有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不是我說的,是蘇格拉底說的。能檢視,就得靠記錄,不要靠腦子記,因為大腦在你晚上睡醒之后就清空了很多不重要的內容。

所以,要靠文字記,方便日后檢視和回顧。

那么多記錄的條目,要檢視和回顧之前肯定需要先“找”。

如果每一條記錄的事件條目都是長句子的表述,看完幾十條之后,你的眼睛就累得夠嗆。

但是,如果記錄的事件條目之前有個“分類”,要找到某一事件時,可以先從事件所屬的分類找起,可以實現跳躍式的查找,就像多了個目錄一樣,效率大大地提高。

3.算起來易

記錄時間開銷之后,其結果會有更廣闊的運用。比如計算分析,看看自己在各個領域的時間流向情況、平衡狀態,對下一步改進提供量化依據。

如果前期沒有記錄分類,等到想匯總分析時,便需要一個事件一個事件先進行領域類別的判斷,工作量之大不可想象。而任務一旦艱巨,做起來可能拖延。

如果在記錄事件的同時,加上領域的類別,要計算各個領域的總投入時間是不是就省事多了?

總而言之,分類是為了方便管理,這是一種管理手段的投入。如此一來,你需要先對平日里做的事情有個分類。

既然對行動要進行分類了,那就別隨隨便便,還是花點心思琢磨琢磨。

關于分類,此前我已經寫過一篇《先分類,方能掌控》的文章,各位可以先移步瞧瞧。

二、分類怎么做

時間開銷記錄,記錄的是個人事件,是行動,屬于行動管理的范疇。對于行動,要怎么進行分類呢?

1.自下而上,歸納類別

行動的分類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由多到少進行歸納形成類別。也就是說在眾多行動中找到相同屬性的,把相同屬性視為一類,給這一類命個名。

如果在分類上沒有頭緒,可以暫時不分,而是先記錄1-2星期沒有類別的事件時間開銷,其中涵蓋你日常會涉及的許多事情,對這些事情進行分類可能就會直觀許多。

這時也可能會漏掉一些沒經歷過的事情類別。沒關系,后面可以再補上。

行動管理體系也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總是需要微微調整些許內容。如果你平時喜歡整理電腦中的文件夾,你也會發現共通的道理。

剛開始的文件夾類別可能比較粗略,慢慢的,等到文件夾中某個專題的內容比較多時,再在文件夾中將這個專題單獨列成一個新的文件夾,于是文件夾類別就越來越細化與精確。

2.大類之外,還有小類

在分類,建議可以先分出大類別,看需要,再在每個大類別下形成小類別。

大類別可以按照MECE原則,以“完全窮盡,互不包含”的方法進行設置。我的大類別為“身體、家庭、素質、興趣、工作、社交、生活”,囊括了我每天事件的所有類別。僅作參考,不是標準。

對于每個大類別下的小分類,我認為可以靈活處理,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大類別下,小類別的分類依據可以不同。

而分類依據是什么呢?跟這個分類的目的有關系,也就是說,分出這些小類別是想解決什么問題,能方便解決某個問題是最棒的。

比方說,在“家庭”這個大類別下,我比較想了解自己平時陪父母、愛人、孩子的時間分別是多少,覺知自己花時間的平衡狀況,那么大類別下的小類別可以是“父母”、“夫妻"、“孩子”這樣。

而素質這個大分類下,我比較希望了解自己的知識輸入和知識輸出時間分別是多少,看看一段時間內堅持多少時間的輸入知識后能獲得多少時間的知識輸出,進而對輸入速度進行調整,那么小類別可以是“輸入”、“輸出”。

3.沒有對錯,只有適合

有的小伙伴總想看看別人的分類才肯動手做自己的,生怕做得不夠完美,非要一個沒有任何遺憾的分類不可。于是在分類上耗費大量的精力,以致于最后對時間開銷記錄這件事沒了力氣。

分類沒有對錯,只有適合。因為不同人記錄時間開銷的目的不一樣,關注點不一樣,設置的類別自然不盡相同。

在類別確定之后,通常會有不少人疑惑:假設我的類別中有:“家庭-理財”,又有“素質-學習”,那么“學習理財知識這件事”,到底是要放在前面一類呢,還是后面一類呢?

你是不是也覺得有模棱兩可的感覺。分類沒有對錯,這里怎么又出現了問題呢?

其實沒什么特別。MECE原則中所謂的“完全窮盡”,實質是指有邊界的窮盡。只要你給分類進行一個邊界的劃定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在做出分類之后,最好能對每個小分類涉及哪方面的事情進行簡單的描述,明確類別的邊界。

比如說,對家庭類別下的“理財”小分類進行明確:與理財有關的行動但不包含學習理財知識。那么“學習理財知識”的事件就是不會屬于這個類別了。

三、有啥要注意

這里要注意一點,區分行動管理與目標管理兩個體系的類別,特別是小類別的差異。

這個問題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

在個人管理的分類上,雖然說大類別可以共用,但在目標管理、行動管理這兩方面,其小分類就不一定都相同。

目標上的分類,是從你理想的狀態中提煉出來的類別,想要在哪些方面獲得成長和成果,是自上而下的分類。

而按照前面所說,行動管理體系的小分類,是從你本階段在做的事件當中提煉出來的類別,是自下而上的分類。

所以,不要照搬到目標分類體系,可以有一些會類別相同,但一般情況下不會全部相同,另外行動管理體系中的類別會多一點。

比如:行動管理體系的類別中有一項日常生活的大類別,記錄日常必要的時間流向,類似穿戴、睡覺、交通,在目標分類體系中就不一定會有這些分類,因為你沒必要說給“交通”這個小分類做個目標吧。

想記錄時間開銷,不妨先給行動做做分類。分類這件事,也是個人管理領域基礎中的基礎,做好了,利在千秋。

來,趕緊試試!如果你做好了大類別和小類別的設置, 特別興奮,可以貼出來和大家分享這份喜悅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