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淘寶,發現各種預售、禮券、紅包滿天飛。
沒錯,一年一度花式剁手大賽——“雙十一”又來啦!
網上有個段子:八月的工資給中秋花了,九月的工資給“十一”花了,十月的工資給雙十一花了……心疼準備參賽的小伙伴,好不容易攢點辛苦錢,準備又要灰飛煙滅了。
現在等待發工資的日子,心情就像災民等待開倉賑糧那樣急迫吧。
今年我是不打算再耗到凌晨不停刷網頁搶購了。因為以前我的心里有一片草原,拔不完的草,但往往最后收到的快遞都變成了超強除草劑“百草枯”,立刻讓這片土地“寸草不生”。
不過“敗家”的念頭比野草還要生命力頑強,那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在買,不買,買,不買……反復糾葛中,我開始摸索并總結出了自己的消費觀。
一旦把消費觀理清楚了,欲望和錢包不再站在對立面上,感覺整個世界都清爽了許多。
說到“消費觀”,可能會讓人覺得好像很復雜的樣子,其實不然,科學理性的買買買,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買一件商品時,需求>價格?
我記得在高中的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印象特別深刻,叫做《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女主角瑞貝卡陷入到一個怪圈當中:當失戀時,需要面試的時候、需要溫暖的時候,需要別人尊重的時候,她的內心都會有一個旁白“你需要買XX”,然后她就會沖進商店里,為自己買一堆的化妝品,一條絲巾或者一件裙子。
在“黑五”大減價時,她簡直殺紅了眼,甚至在賣場為了一雙五折的名牌靴子和競爭對手大打出手。
不過在搶購的熱情退卻之后,面對眼前一堆的戰利品,瑞貝卡并沒有獲得想要的滿足感。她也知道這樣購物沖動非常不好,但是卻控制不住被托下了債務危機的泥潭當中,并且越陷越深。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和影片的女主角一樣,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需求。
不管是“黑五”還是“雙十一”,他們往往都會以貌似“可愛的價格”來讓你忘記“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件事。
很多時候想省錢,反而花了更多的錢。
最常見的就是為了包郵,或者滿多少減多少的優惠,硬是湊單,結果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花了更多的冤枉錢。
因此,對于要購買一件消費品來說,理清楚自己目前需求和價格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現在非常熱門的話題“買房”來說,如果你買房的目的是為了投資,那么你可能需要耐心等等,讓這個滾燙的樓市降降溫,等到價格確實回落到合理價位的時候再出手。
但是如果明確目前房子對于你來說是剛需,必須現在馬上改善居住的條件,比如說婚房,你就不要考慮“價格是不是夠便宜”這個問題了。若是因為拖延買婚房,讓丈母娘不樂意,那就尷尬了。
買一件商品時,價值>價格?
人們都喜歡“物超所值”的感覺,所以絕大多數人的消費行為是購買價值高于價格的商品。
但是如果買東西的人永遠這么理智,商家還怎么賺錢呢?(攤手)
之所以“雙十一”成為了全民購物狂歡節,就是利用了一點:消費者對于短時間內快速下降價格的商品毫無招架之力,純粹享受撿便宜的樂趣,短暫的失憶,選擇性忘記商品的價值。
有沒有感覺膝蓋好疼,那是中箭的感覺……
我家樂先生買東西的一個觀點:“不是名牌不買,名牌不打折不買”。
“名牌”代表著在設計和質量上有一定的保證,當然不是說越昂貴的“名牌”就越好,可有時候不得不得承認的是,一分錢一分貨,質量大部分確實是和價格掛鉤,并且所謂“名牌”有著無法衡量的品牌價值。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名牌”的價格都比較高高在上,哪怕是打折季,買的時候也會肉痛,以至于逼迫自己多次考慮“真的有必要買嗎?”、“回去使用的頻率多嗎?”
買來的商品就是為自己效勞的,如果僅僅是因為低廉的價格而買了一些你不需要的、用不到的東西,那么它的“價值”實際上就是0。
比如說,打折買了一件衣服,買回來才發現因為材質、尺碼或者是款式等等問題,造成這件衣服不怎么穿,最后束之高閣,打入冷宮。
剛開始,以為自己賺到了,但是因為使用率是“0”,所以等于花錢買了件沒有任何價值的商品。
消費的本質就是體驗,所以哪怕是從500元打折到200元,可這件商品沒有為你創造任何的正向價值體驗時,那你其實還是倒虧了200元。
買一件商品時,需要花費的成本?
最近我開始整理待產的囤貨清單,分門別類列出孕期、待產還有寶寶需要的商品。知道了自己的需要,剩下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東西往購物車里放,買一樣打一個勾,簡單又省時。
因為追求高效購物,所以我很害怕陪那些糾結的人買東西,他們不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還來來回回耗掉極大的成本。
有一次我陪一個朋友逛街,從早逛到晚,整個商場的衣服她都試了一遍,可她覺得都不夠完美,空手而歸。沒有達到自己價值標準的商品就不買,這其實無可厚非的,可是過了幾天她又拉著我,把之前看中但不滿意的衣服再次試了個遍,問了上百遍有沒有更大的折扣,得到否定答案之后,最后還是悻悻地離開。
重點是!沒過幾天,她又跑過來認真地和我說,還是想把看中的那件衣服買下來,擔心過幾天連現有的折扣都沒有了。
于是再次折回去,發現不僅折扣沒有,連衣服也都缺貨下架了。
最后她花了巨大的成本,竹籃打水一場空。是的,購物是有成本的。除了時間成本、精力成本之外,還有思考的成本。我這位朋友為了一點折扣,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天天念念不忘,思考著要不要買?
與其如此,我寧愿多花點腦筋想想“如何賺更多的錢”上面。這件商品哪怕是1折出售,也不過是獲得了幾百上千的優惠,可把時間精力花開開源上,你會賺得比這個數多得多。
不計成本的節儉,省錢,其實是舍本逐末的行為。
雙十一、雙十二、圣誕元旦、黑五各種購物節日即將要輪番登場,但是節日真正讓人高興的方式才不是買買買!而是我知道買什么適合我,我買的每件物品都是回報率超高的投資,每花的一分錢,都在為我想要的世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