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幾歲了?”
“29。”
“在哪上班啊?”
“還沒有,”一說到這就感覺就聊不下去了。
為了打破給人無所事事的印象,忙補充道:“在讀研,明年就畢業了,可以找工作了。”
說是29歲其實用了北方人的周歲來算。
二字開頭,往往給人的感覺還小,是犯了錯誤可以被原諒的年紀。
但要是三十了,那么仿佛這個世界會對你格外苛刻。
02
如果讀研究生也算一個職業的話,那我每月的固定收入就是500塊錢,一年6000。
在這個一線城市,我是怎么活下來的?我想想,是我節儉,還是我心寬?
今天,莫名地焦慮了。
這個莫名其實事出有因。
回想前天晚上,我還是很有底氣的。感覺生活很充實、哪里都需要我,再給我兩雙腳兩雙只手都忙不過來。
我有一堆的事情。
7月1號開始要每天更新1500字的小說,為了拿那100塊錢全勤獎,我一天都不能落下。
7月我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寫一部5萬字的新小說,一天1666字,也是從1號到30號。
7月我有小論文和畢業論文開題兩件重大事情。
7月我還要去朝九晚五上班,每天工資250,一個月板著手指數,竟然可以賺5000,都是我一年的生活費了。
可是,就在昨天上午去最后確定課程的時候,我打了退堂鼓。因為種種原因,本來今天我應該出現在工作崗位上的,而現在我卻睡到9點自然醒,然后開始了焦慮的一天。
5000塊錢不翼而飛了,所有計劃要買的東西都泡湯了。
本來已經想好了,給自己買點化妝品,女生都愛美。然后去旅游一趟,趁著這個最后的暑假,我都沒出過這個省城。還要花700塊錢去學寫作課,想要提高一下自己的寫作能力。
一念之差,讓我這些計劃都泡湯了。
我感覺我原本展望的廣闊藍圖,現在一下子又回到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
我走不出去,就像一只井底之蛙一樣,又被生活打回了原型。
03
思想和經濟雙重獨立,是一個女人生活獨立的基本,兩者缺一不可。
一個29歲的人,如果沒有收入來源,會失去生活的底氣。
我不能像財務自由的女子一樣,活得隨心所欲。
可以吃想吃的美食,中午吃日本壽司、晚上吃重慶火鍋,明天吃意大利牛排。
可以買想買的漂亮衣服、包包、化妝品,而不會望著價格標簽,數著自己要縮減三餐多少天,有時候一個月都吃不上水果。
可以懷抱著詩和遠方的青春夢,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在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他們會問:“錢夠不夠?”
我總說:“夠夠夠。”然后匆匆掛斷電話。
大學的時候,可以問父母拿生活費,因為周圍的人都和你情況差不多。
但是29歲的年紀,你的同學都已經年薪十幾萬,生了二胎,做著反哺的事情,而你如果再像水蛭一樣問父母要錢。
這錢會變成你心頭沉甸甸的石頭,用起來你都會惶惶不安。
03
每逢過年過節,都會拿學校忙來推脫,因為實在難以面對熟人的詢問的關心,你又不能避而不談。
當他們聽說你在讀研究生,有人是羨慕,有人是嘲諷,但大多數人會想當然地說:“讀那么高的書,以后出來一定拿高工資。”
每當聽到這句話,我都會默默地走開,只要自己知道自己的處境,現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困難,你出來面臨著三難:女生、大齡、沒經驗。
社會本來就對女生工作存在歧視,如果你還是大齡剩女,那公司更愿意招年齡下的大學生,對他們來說大學生更有激情和可塑性。
好友亮亮說,你過著貧民窟的生活,做著年薪百萬的夢。
當時聽到心里很不舒服,覺得這個朋友劃入了“絕交”的名列。但是這句話卻一針見血地戳中了現實。
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
有時候覺得自己能夠上天入地,啥都干得成;有時候又會特別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誰都比自己能干。我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世界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
連工作都找不到的人,連養活自己都困難的人,還談什么人生?談什么未來?談什么夢想?
我突然發現剝去正能量的一面,我還是一個無比自卑的人。
我常常害怕,被這種情緒淹沒,然后再也起不來了。
成為一輩子的行尸走肉。
有時候深陷這種痛苦中,黯然神傷,竟找不出身上的閃光點。
04
我想找同學傾訴,打開微信朋友圈,看到導師上午的一段心情:
20年來,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o me.黑頭發有了白頭發,從兒子變成了爸爸,從學生變成了老師,從吃不好變成了大肚腩,從睡不夠到睡不著,從想賺錢變成厭惡自己的工資,從黃河到錢江,從想變成熟到厭惡成熟,從香港回歸到一帶一路,不敢想象……
讀出來是滿滿的憂郁。我覺得我身上缺少一種把悲傷轉化給能量的催化劑。
不像有的同學在下面回復格外自然:
A同學說,老師我可以幫你解決你其中的一個煩惱[陰險]。
B同學說,有煩惱,請撥打熱心電話12345……
我想點個贊,現在這段話的心情和我此刻的焦灼,太符合了。手指在上方停留片刻,我終究劃過了這一頁。
我生疑自己是不是個不合群的人,自從上學以來我都是住在學校外面的,與同學和老師的交往也很少。女生多的地方瑣事很多,而這一刻突然察覺,那些小摩擦也是一味生活的調味劑。
曾經聚餐的時候,談到工作,問過導師一個問題:如果回到十年前,你會怎么選?
導師說:“當時有兩份工作擺在他面前。一份是去平安保險公司,一年起薪20萬;一份是去學校當老師,一年工資5萬。”
他那時候已經有老婆和孩子了,年過30,已經而立之年。如果去公司,會給人一種不穩定的假象,所以他選擇來到了學校當一名大學老師。
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后悔過,他也沒有明確回答我的問題。
可能他知道,世上沒有那么多如果,而他選擇了他該走的路。再也不會回到10年前,再也不會回到20歲,讓我們重新去抉擇。
莫泊桑在小說《一生》中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最近上映的電影《岡仁波齊》,一句話概括了人生百態:不卑不亢,無悲無喜。
05
像這樣的焦慮,會有周期性地復發。因為我窮。
可能因為一件小事,就會觸及不順心的敏感神經,然后所有的往事涌上心頭。
就拿今天來說,起初就是5000塊錢的暑假工沒有去做。
我本來想退而求其次,阿燦原本就是我的好友,上次巴不得我去他那邊幫忙,這次我主動請纓應該沒問題吧。
但是他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都什么時候了,你也不看看,老師早就都落實到位了。
我像一只不知趣的蒼蠅,窩回自己的臭水溝上。
是啊,當初是他讓你留下來暑假幫忙的,但是你嫌棄工資太低,要自己去市區上班。現在市區沒去成,反過來想吃原來的大餅,已經瓜分完了,早已沒有的份了。
這是落井下石,毫無疑問。
但,這就是現實。
沒有人會在原地等你,也不會有哪一家公司是為你而開的。你只有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才能與職場上的風險相抗衡。
如果你最看重的一個朋友都能拿這一盆冷水潑到你頭上,你還有什么好抱怨的?
要怪只怪你沒有資源,要怪只怪你沒有能力。而生活從來不會為你的借口而買單。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僅靠文憑,就想坐享其成,那簡直這個社會就容納不了你,還是早點回火星吧。
這個世界,永遠只看你與時俱進的能力。看你的創新。看你的思維。看你能為企業或者崗位,生產多少價值?
而招聘會會給你市場人才需求的最新動態。市場經濟的時代,最前沿的信息永遠不是在學校里,而是在學校外頭。
而像我一樣的很多人,都覺得靠著這個頭銜就能混飯吃,其實這個頭銜什么都不是,而它只會讓你越來越閉塞,越來越散發窮書生的氣息。
又一年暑假。
我想起了那個云南的高中生。我問他,你害怕坐飛機嗎?
他用堅定的語氣告訴我:“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他那時19歲,我那時24歲。我們還在狂妄不羈的時候。
年齡段(25-35歲)上班這點事兒專題征文I 焦慮,月經式爆發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