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和賈先生去看了<敦刻爾克>。
雖然近半年來,對很多電影已經沒有了非看不可的欲望,但敦刻爾克,因為諾蘭,因為微博上很多喜歡的大v推薦,還是帶著很多期待的。
果然不負我望,我很喜歡。
雖然對二戰歷史不熟悉,對有些細節有困惑,但那種家國情懷還是能深深的感受到的。散場后內心感慨萬千,為那個勇敢鎮定的老船長,為那個貫穿電影始終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登上船的帥士兵甲,為那個回到自己國家卻因為自己未打勝仗而一直自責的士兵乙,為那個偷換英國士兵衣服上船卻最終喪生船底的法國帥士兵,為那個想當英雄的平凡17歲英國男該,為那個完成撤兵任務,卻選擇繼續留下來陪法國人戰斗的英國軍官……
其實,每每感慨滿滿,卻都只是停留于情緒。想要記錄下來,卻也總是被其他瑣事所牽絆進而拉走思緒,大抵可歸為怠于思考,不夠專注,外加拖延癥嚴重吧。
賈先生最近開始奮發,要培養“深入思考”的習慣,并還順帶挖苦了下我早已喪失的深入思考能力,要拉我一起奮發,認真讀書寫讀書筆記,每日寫一千字培養深度思考能力。我雖對他的挖苦頗感不悅,卻也深知賈先生批評的極是,我無力反駁,內心遂雀躍的想忙完九月份的出差任務再與他一起開始每日一千字的寫作訓練。不想他這次勁頭很好,當晚寫完將近一千字的觀后感,佩服這行動力之余,卻對文章中對我那笨女人的定位表示強烈的不服,遂刺激我一定要用新時代女性思維來表達一下我的個人觀點。你可以不服,也可以不屑,但你應該聽聽我的內心聲音,不同的觀點,或許會迸發出不同的火花與思路呢,你說,對不對?
我必須承認我對二戰歷史的匱乏,上學時候認真學過歷史,如今卻也只是大概記得德國不斷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侵占,甚至到達俄國,歐洲各國以及全世界人民一起反抗德國法西斯獨霸的一場戰爭吧,對發生在敦刻爾克的這次大撤退卻并不熟悉。
看這部電影,對我而言并不是懷著去了解二戰歷史的心態,而是想看看外國人心中對于這種主流價值觀認為的“懦弱”的大撤退如何去敘述?畢竟在應試教育下的中國人學到的總是視死如歸,不為五斗米低腰,寧死寧受慘絕人寰的折磨也絕不向敵人低頭的鋼鐵意志。我不敢說這種精神有不妥,但是戰爭總是殘酷的,但戰爭中的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們是兒子,是丈夫,是至親,每一個人背后都會有牽掛。
無論是看電影,還是閱讀,因為每一個的認知不同,看法必然不同。如果非要說收獲的話,肯定也并不相同。每一個人都在電影中書中,找自己的價值觀,或得到相同價值觀的印證得到的喜悅,或得到啟迪后的價值觀升華,或完全找不到認同感感覺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的忿忿不平和嗤之以鼻,總言之,人們都是在各自的認知范圍內各取所需而已。
敦刻爾克在我看來是部好電影,我是怎么取得我需的呢?
1.諾蘭作品,鏡頭美,品質保證,觀影感覺好。
2.主角幾乎都顏值高,符合我的審美觀。及時是顏值最低的那位17歲小男生,也因為干凈得體的穿著,單純可愛善良的性格而變得帥氣。
3.最重要的就是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與表現。首先海上:老船長的睿智及冷靜以及善良,我想這才是真正成熟的魅力吧,勇敢擔當,遇事不驚,而又善良包容。勇于沖入戰區救人,熟練的躲避轟炸機,對因被炸而嚇破膽的飛行員的體諒,對每一個求生者的不放棄,以及對周遭環境的洞察等等都讓這個人物豐滿有力。他的兒子顯然受到了言傳身教,雖然年紀還小,還是有些許稚嫩,卻還是能感受到他的力量。與父親一起躲避戰機的專注冷靜,因為不想給受驚的飛行員太大的心理負擔而刻意隱藏朋友的死訊,無不體現著來自父親方的好教養。這對父子應該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吧,他們身在戰爭外,承受著大兒子,大哥戰死沙場的悲痛,依然冷靜克制的奉獻一己之力,為國家也好,大概在他們心中,是為了救同樣身在戰場的“兒子”與“大哥”,能救一個,就能給一個家庭帶來希望。
敦刻爾克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近幾天隨著電影《敦刻爾克》的上映,網絡上出現了不少相關的歷史解說,但是細細一看,很多所謂的歷史解說其實并不客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