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懷著受害心態度日,無異于傳播迫害觀念。
——《奇跡課程》【T-6.I.6】
今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個媽媽說婆婆天天要給孩子把屎把尿。
起初,大家都來給她科普把屎把尿的危害,例如:容易脫肛、孩子括約肌沒發育好,其實是無法控制排便、把屎把尿是成人的需求,不是孩子的尋求,學會尊重孩子。
但是對方反復說:我也很想科學育兒,但我沒有辦法,婆婆非得把,還說不得。
大家一再給出建議,她溫柔而堅定的用家中各人各事推擋回去。
這個小互動中體現了一種怎樣的心理動力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一個朋友找你訴說工作中的不順:我的領導整天找我麻煩,雞蛋里挑骨頭;或者說生活中的辛勞:我老公一下班都不知道幫忙,還挑剔我胖,不會打扮,不如他平時工作中接觸的女性素質高。
當你給出建議:要不要試著換個部門/公司;或者:和老公表達一下,你作為全職媽媽的辛苦,交換身份一周,讓他也體驗一下全職爸爸的生活。
這個朋友很可能會說:我也想換一個部門,但是......;或者:我也想和我家那位好好說說,但是他總.....
無論你給出多少建議,都會被對方輕易的用“是的...但是”給打回了。
這時候,助人者往往會覺得自己在跟一堵墻在聊天,無論說什么都會被反彈回來,內心充滿挫敗感。而求助者會淪陷在一種“果然如此,沒有人可以幫我擺脫困境”的受害感中。至于在對話中出現的那個令求助者痛苦的對象,就成為了這段無意義對話中的迫害者。
演員已經安排好,劇情已經準備好,導演、燈光師、群眾演員就位,好戲開演——卡普曼戲劇三角。
從上面在群內求助的例子,有困擾的媽媽在玩“是的...但是”游戲,無論圍觀群眾還是助人者給了多少建議,她都說:我知道,但是......。這個人際交往的心理游戲,會造成兩方面困擾。
助人者感受到無力、無助、受挫的困境中,慢慢對這類求助者疏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最后各自散去。
求助者重復演繹“我無力改變,沒有人能救我”的受害者模式。當一批又一批的助人者離開ta的時候,ta就能再一次經歷“被拋棄”的劇本,感嘆“果然,這就是我的命”。
有意思的是,求助者一生中一定會不斷的遇見各種助人者,一方利用犧牲獲得關注,另一方用熱情照顧和關系。
他們會被這個心理游戲一再困住,求助者不斷強化“不犧牲,就等著被拋棄”的信念,助人者不斷強化“我一點用都沒有”的信念,如果他們不能在人際關系當中覺察,就會在生活中一再輪回。
如何砍斷這一痛苦的輪回呢?
對于求助者,首先應該看到自己在人際關系當中玩的“是的......但是”的游戲;其次在想說“但是”的時候,感受一下自己是真的做不到,還是期望對方的眼光多些留在自己身上;最后向對方坦誠自己真實的需求,對自己的需求負責。
對于助人者,首先應該看到自己在人際關系中容易被求助者所吸引;其次在助人過程中分清界限,清晰是對方不愿意改變,而非自己無能;最后尊重求助者想停留在“受害者”模式的決定,清楚是對方的現狀和選擇,而非自己無能。
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戲碼嗎?你愿意與陌山分享你的故事嗎?請于文末留言,陌山始終聆聽你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