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5看透事物本質成為不斷進化的物種(二)

這段時間透過學習讓自己的操作系統透過量的累積,有了質的飛躍。為什么這么說呢?可以從以下這幾個維度來討論。

1.更加清晰正確連接了有用的概念。

2.更清楚認識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3.建立起自己多維的視角。

4.了解學習的真正意義。

5.理解事物背后的底層邏輯。

首先,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內,透過學習各個專欄,在各位牛人老師的帶領下,可以說重新讓我理解了這個世界。最讓我感到驚奇的就是重新清晰的定義了我腦中的許多概念。比如注意力、元認知能力、認知升級、長期、存量與增量、投資背后的智慧?。

其中幾個重要概念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1.更加清晰正確連接了有用的概念。

首先就是注意力,以前從來沒有關注過注意力是自己最珍貴的資源。但是在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里看到了"注意力資源"之后,完全顛覆了我在學習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開始關注自己"注意力"的花費。在理解了:注意力>時間>金錢,終于明白過去的我,問題出在哪了?在過去的世界里完全沒有注意力的概念,當然也就不會關注注意力能夠給我帶來什么,所以世界也就是大多數人的樣子。

然而現在腦子里有了注意力的概念之后,看出來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就像李笑來老師講的概念就像一副眼鏡。當我戴上眼鏡之后,所看到的世界已經截然不同?,F在爭取自己的注意力,把最寶貴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這是最有價值的一個投資。

“元認知能力"這個概念也是看到李笑來老師的專欄之前,腦子里完全沒有存在過的概念。過去在生活或工作中,當然面臨過許多方方面面的疑惑,以及人際交往之間的許多問題,但總是認為是個性的原因。模模糊糊地知道問題存在,但是卻又不知如何改善。

等我了解元認知能力存在時,終于找到事情的根源,透過不斷打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了解到過去的思考有許許多多的漏洞,并且在與人交往與協作上,思考的維度太過狹隘,導致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有著很大的落差。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增強之后,慢慢理解楊繹先生說"書讀的太少,想得太多"的道理。也讓我思考清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發揮所長,發揮自己的長板優勢取得雙贏,這是最好的思維。

長期的概念,也是對我影響深遠的一個概念。為什么學習常常半途而廢呢?過去也是思考不清楚,總是認為也是個性的原因。但是在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里了解了長期的概念后,讓我茅塞頓開。原來自己的眼里只在意短期的績效與效果,卻又無法忍受自己開始時候的笨拙,并且完全不懂時間與復利積累終將帶來的爆發。

-所以到現在英語學了一遍又一遍,總是沒有完整的學好。

-投資時總是在意短期的波動,完全不考慮積累的效果,投資效益也是起起伏伏。

-對于學習沒有系統化的認知,也沒有系統化的學習,完全是想到哪,做到哪,沒有長期規劃,也沒有積累效果。

現在長期的概念已經深植在我腦海里,做任何事情都以長期來做一個檢視的標準,忽略短期的績效,讓自己的注意力,關注長期累積的結果。

2.更清楚認識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過去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屬于最低級的認知模式,當自己是井底之蛙的時候,還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由于無知就容易無畏,也容易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管理學中的達克效應就最好說明了我們平常所說的“自我感覺良好”、“無知者無畏”,或者“自視甚高”。而在學術上,“達克效應”的定義是: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對自己過高的評價,至少會把自己的能力評價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較高的人,則會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這也說明為什么能力越高的人越謙虛,而越年輕,越容易自視甚高,因為無知者無畏。

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專欄里面這么多在各個領域幾乎是頂尖的牛人,讓自己認識到過去知識的匱乏以及認知的不足。每位老師對于知識的認知以及獨立的見識,讓我理解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個世界原來大部分我都還不理解。如此一來讓我拾起了好奇心,開始對各項知識求知若渴,開始進化到認知的第二個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了。

由此認知之后,重新定位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呈現空杯歸零,能夠以更開放態度接納學習各種新的知識。同一件事情上面,能夠更多的包容、理解,不會只有單一想法或單一結論。了解每個人各有各的優勢與專長,以更開放的態度發揮自己的專長,結合別人的優勢,讓團隊效益發揮到最高。再以團隊的形式融入整個商業協作網絡中發揮價值。

3.建立起自己多維的視角。

在過去自己的思維模式單一,對于理解事情的路徑與結論并沒有太多深入的思考,也不具備有批判性思維,也不會透過邏輯思維分析來了解結論的推導過程是否有邏輯上的問題。以至于接受了錯誤的結論,導致自己腦中的結論不夠清晰,不夠明確,也不知道是否為必須的,總感覺有些模糊,但又說不出到底怪在什么地方。經過這段時間學習之后,真正的理解邏輯思維或者是批判性的思維對于我們認知知識甚至生活、投資都會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真正的學問邏輯推演嚴謹,并且有科學的數據和研究作為支撐。而不是網絡上似是而非的傳言。同樣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維度的解讀,這個部分的思維認知,更讓自己腦洞大開。比如前陣子美聯航粗暴的對待客戶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而專欄的幾位老師分別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同一個事件,更讓我理解到同一件事情不同解讀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并不是非黑即白。由此延伸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各種維度也就更加的寬廣,更能夠理解很多事物背后的本質。面對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種選擇以及權衡,就能夠有更多的維度來思考,能夠盡量不偏頗的來作出判斷。

4.了解學習的真正意義。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投資,也可以讓自己認知不斷提升,見識更加寬廣的投資。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通過多維度大量的學習,可以重新升級自己腦中的操作系統,讓自己腦中的各項概念更明確更清晰,把不必要的概念都清楚掉,只留下必要、明確、清晰的概念。並且漸漸地形成必要概念明確、清晰的連接。

并且在多維度的學習下,可以發現各個重要的概念,從各個維度都是可以互相連接,也可以從各個學科相互印證。比如在經濟學當中的科斯定理,薛兆豐老師在課程中花了很長的篇幅來說明科斯定理的各項細節重要性,以及最核心的理論基礎。而劉潤老師從實際運用的角度切入,說明科斯定理在現實當中如何運用,如何來考慮問題。另外熊逸老師在一篇文章中從哲學的維度,討論過公地悲劇的主題。而薛兆豐老師透過經濟學的視角來探討公地悲劇發生在經濟學中的理論基礎。

在這些大師的帶領下讓我們更清楚的從不同維度來認知相同的概念與理論。讓我更加了解學問的豐富多彩。

5.理解事物背后的底層邏輯。

李笑來老師在文章中常常提到一個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形象類比:知識就像是一副眼鏡,戴上這副眼鏡之后,看待同樣的世界,就變得清晰了。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看待同一個世界的角度與認知深度都是不一樣。不同的領域之間,內部視角與外部視角之間,更是會產生看門道與看熱鬧的差異。由于這樣的差異會造成關注點的不同,簡單的來說,也就是認知程度的不同。那么在選擇的時候,認為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也就截然不同。

比如,自己開始創業初期,對于創業行業的認知就是處于完全無知的階段。對于行業的認知只從外部看到了表象,看到了金玉其外的熱鬧。直到自己跨入行業,親身經歷創業的過程,不斷遇到挫折與挑戰,不斷克服各式各樣的問題。

漸漸的,自己開始疑惑了!

這個行業似乎不是我原來認知的樣子?

透過實戰雖然積累了許多經驗,但是總感覺還是十分模糊。許多問題的答案似是而非,到底自己思考的正不正確?總是有著許多疑惑一直在腦中盤旋縈繞!

終于,透過了這一段時間的學習,由于操作系統的更新迭代,看待世界的思考方向、維度也有所不同。同樣的世界竟然越來越清晰了,實際積累的經驗對照學習理論,過去自己許多沒想明白的問題,原來許多的前輩都遇過也思考過,而且已經有了理論基礎、解決方向。就如劉潤老師說:"前人的思考、我們的階梯"。原來知識是如此的有實用價值,結合過去實踐的經驗,可以大幅的提升效率。

另外,透過學習新的理論,延展擴充了思想邊界,也提升了認知。更可以將理論在實踐中驗證、反饋、修正、再執行,改善在實際工作系統中的各項流程。跟隨各領域高手學習,打磨出更高的見識,面臨選擇決策時可以更加清晰,明確什么更重要?最終什么最重要?進而形成自己操作系統中,對于判斷事物重要的價值觀。如此一來,就能慢慢的看清事物背后底層邏輯,了解事物的本質,對于工作、學習上提升效率有極大的幫助。

所以通過這段時間學習,突然間發現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進化成不同的物種,也更清晰的理解到李笑來老師為什么他的職業終生都是"學生",以及"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核心理念。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敬畏,也充滿好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