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涯快完了,自己這幾年買的書,滿滿當當,擺滿一書架??粗@些書,才感覺自己的大學時光也算沒有虛度,雖說專業課學得不怎樣,至少還是抽空看了很多書?;仡欁约旱目磿?,大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外國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近代文學。
大學第一年,課程很少,社團活動也不多,我這人也沒啥愛好,就愛看點書。那時,一有空,便跑到學校圖書館,一坐就是一下午。我有選擇困難癥,每次在學校外文書架,流連半天,幾番比對,才能選出一本自己最想看的書。選好了,便感覺如獲至寶,挑一個靠窗的位置,迎著陽光,開始看書。我一般都看外國小說,看的第一本外國小說是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故事寫得很精彩,很有魔幻英雄主義意味,看的時候,非常崇拜主人翁。許是《基督山伯爵》寫得太好,讓我看得愛不釋手,自此便對外文小說青睞有加。后來陸續看了《紅與黑》、《苔絲》、《呼嘯山莊》,都是經典外文小說,故事構思精巧,語言考究,讀來意趣橫生。我記得那時,癡迷外文小說,每天晚上早早便上床,坐在床上,拿起一本小說,便開始看,每次被故事情節吸引,都要看好久,才能忍住不再看下去,放下書,等著明天繼續與書約會。
看了一年的外國小說,因為選課,我上了一節通識“易經”,自此我進入國學的世界。易經,我從未接觸,只是狹隘地以為易經就是算命,好吧,真是不知者無畏啊。對新奇的事物,我總是熱情很高,每堂課,我都認真聽講,課后,也是抱著易經鉆研,雖說只是認識,卻始終不得要領。畢竟像我這種剛入門,悟性又低的學生,若是很快研透國學的精髓,那估計才有鬼呢。雖說并不懂易經講的什么,我卻越陷越深,對易經越發癡迷,每日不再抱著外文小說,改為研讀國學。國學這種深奧的東西,真不是我等悟性可以讀懂。朋友看我每天研讀《易經》,總是打趣,笑我是否要當算命先生,我只是笑笑,也許有天,我能當個算命先生,那才算是入門了,而今,我連門都未進,還在門口徘徊呢。讀了一學期,才將一本《易經》讀完,僅是讀完,并無體悟?,F在無論去哪里,我都帶著《易經》,只為抽空就看,畢竟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希望讀得多了,我能體悟出《易經》的真髓。
學了《易經》,我對中國古典文學也生了興趣,陸續買了《浮生六記》、《桃花扇》、《西廂記》。古文總是有些難,每次看到不懂,我便放下書本,借助度娘,度娘也是有問必答,漸漸地,自己的文學素養也提升了。我喜歡中國古文,文字簡練,用詞含蓄優美,富有音韻。古典文學值得玩味,每次讀來,總有一番新的體悟,反復朗讀,感覺越發有趣。
后來看了老舍的《四世同堂》,故事背景并不宏大,貼近生活,卻內含張力,通過小生物的經歷,刻畫出時代的心酸。近代作家,大抵都有時代的烙印,總會些起那段舊中國屈辱挨打的歷史。我自認為,每個中國人都需要看近代中國貧窮受辱的故事,在小說里,感覺那個時代中國人被人欺凌的悲苦。永遠銘記歷史,才能更堅定地走向未來。我永遠堅信,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家富強,人民才能活出尊嚴。
看的第二本近代小說是《白鹿原》,故事背景也是近代中國的發展、變遷。故事通過兩個家族的興衰,幾個人物在大時代下做出的抉擇,反映了人性的善良與陰暗。我喜歡看刻畫人性的書,作家就是將鮮活的人,暴露在讀者面前,展露他們的掙扎與不堪,通過看書中人物的故事,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寫人性,是一場拷問靈魂的旅程,書中人物的思想,便是作者人生觀的延伸。看一本書,用心品味,總能讀出作者的人生觀。
看書、品茶、種花都是人生悠閑之事,只有有雅趣之人才能享受。讀書中的故事,看著別人的悲歡,總會不經意間帶入自己的情感,看到自己的影子,跟著書中人物一起悲傷歡喜。我讀書喜哭,每次看到心酸的場景,總是忍不住落下幾滴眼淚,朋友總說我太矯情,我只是太愛投入感情,每段故事,都帶入自己的經歷,便多了幾分感同身受,心情自是復雜,情緒自會波動。
讀書最好便是體悟,從書里,找到你想要的人生哲學,從每個故事,找到你認為正確的處事原則。故事即生活,生活卻遠比故事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