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讓你偷偷溜走,我的時間

這幾天看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朋友》,提到他之前多年一直忙于追趕時間,某一天卻突然醒悟過來,原來我們不該把時間當敵人,而是可以當朋友,甚至用自己的心智來控制我們的大腦,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時間。

1、自我控制心智,自律讓我們更好地管理時間


我們常常感嘆時光飛逝、白駒過隙,特別是到了而立之年,更是有莫名的時間緊迫感。

所以我們不免開始覺得時間有限要倍加珍惜,而在紛繁復雜的事務和浩如煙海的信息爆炸時代,僅有的時間又該如何有效利用?

于是,一種時間管理的概念和方法論悄然興起。現在各種時間管理微課的熱銷,也正印證了這一現象。

但是,方法只是一種形式,如何有效運用時間管理的方法達到目的,最根本的還是在于我們自己的心智,其實,這也跟當下異常流行的一種習慣——自律是一致的。

而自律談何容易?

李笑來老師也提到,當你計劃晚上花兩個小時看書時,但中間突然覺得口渴,然后跑去冰箱拿飲料,又因為媽媽幫你買錯飲料而找她“理論”,等回到房間又被微信刷屏所吸引……一來二去,兩個小時過去了,你的書竟然還沒有翻開一頁。

這就是李老師提到的“被自己的大腦控制”的典型行為。由于心理和生理需要,跟著大腦的感覺走,那么最終的結果就可能與你的初衷背道而馳。而要克服這一問題,就在于“推遲滿足感”,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必須馬上被滿足,如果推遲這種想要即刻被滿足的想法,你才能真正控制自己的心智,實現最初的計劃。

比如,當你制訂了一個階段性的學習計劃,就要有意識地排除朋友約會、電影娛樂等誘惑,即便十分渴望“放飛自我”,也必須把它暫時抑制,推遲到計劃完成為止。

2、用時間賬本對抗懶惰,自律也沒那么難


但是,就算“推遲滿足感”,暫時不受外部誘惑,但人還有種通病就是——懶惰!

惰性一旦發揮作用,再多的時間也會被無形揮霍,既定的目標和計劃更是遙不可及。

不少人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每當新階段新起點開始,或者剛剛遭受挫折決定奮勇追擊,總免不了一場豪情壯志和山盟海誓,隨著時光流逝,惰性卻在一點點發酵,遲遲不見踏出腳步去執行所謂的計劃,去完成自己許下的諾言。歲月消磨了意志,惰性腐蝕了激情。當看到別人遙遙領先時,卻扼腕嘆息、心生悔恨,當初早該如何如何。

在李老師的書中也提到一段很特別的話。西方的宗教里定義了幾宗罪,包括貪婪、懶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等。但斯科特*帕克有一段話令人震撼,他認為“懶惰”是最終極的“原罪”,而“邪惡”,就是最赤裸裸的、厚顏無恥的懶惰!

不免讓人想到“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李老師認為“最可怕的敵人”指的就是“你無法控制的懶惰”。而無法控制的根源,竟是因為大腦有選擇遺忘痛苦的功能,對于那些被列入計劃或任務的事項,你的大腦會默認為是痛苦的,所以會被遺忘,形成了思維惰性。

過去的兩年時間,我也經歷了一場大腦的惰性風暴。

那段時間看似純粹,其實正是我大腦放松警惕的時期,心底渴望爭取完成很多項目,突破更多技能想,但潛意識里卻把它們當做一種難以突破的痛苦事項,因此一次次地回避,甚至連想都不想。這不僅讓我想起來有成就的事情寥寥無幾,甚至影響了我和至親的人的關系。因為有時候對方讓我協助的事情,也被我的惰性“遺忘”,釀成了拖后腿、耽誤事情進度和過期補救代價翻倍的后果。

現在想起來真是心有余悸。

而現在的改觀,完全是源于我對自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李笑來老師的觀點中,也由衷地印證了自己此前惰性肆虐、自律不足的根源所在。于是才開始悔過自新,希望用自律來約束自己。

但對抗惰性,又談何容易?

自律本身就是需要用時間的投入、堅持的勇氣來達成一項良好習慣的養成。如果自律的事項每一階段都要投入大量時間完成,恐怕惰性又會趁虛而入。

于是,李笑來老師提到,對抗惰性和作出改變的辦法——就是拿出紙筆記錄“事件一時間”,既能防止忘記重要事件,又能積累起來獲得成就感,日積月累之下自然而然達到自律的目標。

而早在兩年前,我的一位高管前輩就提醒道,年輕人要學會做周總結或月總結,可以鍛煉思維邏輯和寫作能力。但這種方法不免要花費至少目前半個小時的時間,很可能會因為時間長而難以堅持。不過,這個觀點同樣佐證了記錄的必要性。

而李笑來老師提出的一種“時間賬本”的方法更簡單易行,每天只要花十分鐘寫下今天完成的事項和所需時間,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可以輕易實現的事。

比如,每天只要簡單總結寫下:

“*月*日,與客戶談判成功,拿下一個100萬訂單——耗時3小時”;

“*月*日,完成一份調研報告——耗時4小時”;

或者“*月*日,慢跑6公里——耗時1小時”等等。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若能長期堅持,既能在日后的回顧總結中發現自己的專長、技能進步情況和興趣所在。同時也反過來鞭策每天用心投入、高效產出,盡可能完成更多值得被記錄的事件。

因此,如果希望加強自律養成好習慣,提高寫作和強化積累,從今天開始,你也不妨記錄下每天的“事件一時間”,形成專屬的“時間賬本”,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