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開始火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通過聽寫漢字來比高下,最近的《中國詩詞大會》也是以背誦詩句的多少來決出勝負。
聽寫漢字的比賽讓許多人不再提筆忘字,詩詞大會讓眾多人重新捧起了古典詩詞選本。
我們從小學習漢字,學習古詩古詞,在起步階段需要聯系聽寫、朗讀和背誦。學習漢字必須聽寫一定數量的漢字,不然無法流暢使用漢字。學習古典詩詞,需要理解背誦,不然無法通曉整首詩詞的大意。
無論是漢字還是詩歌,都是以符號的形式來傳達一種信息。我們有時候把符號本身當作了最高追求。
我們的祖先仰觀宇宙、俯察地理和世間萬物,用抽象的線條描繪出形象的圖案,創造出了漢字。
漢字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基因,但漢字也是散亂的。
一個只會把字典從頭背到尾的電腦不可能創作出屈原的《離騷》,也不可能寫出杜甫、李白的詩句。同樣,那些只會把每個字都能聽寫出的人,也不可能創作出《紅樓夢》一樣的宏篇偉著。
文字,特別是單個的字,只是一種最基本的符號,如果不放在大的文字體系中,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長久以來,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太多的字,所以孔乙己才會炫耀自己會寫好幾種茴香豆的“茴”字。
可這有什么用呢?
有點字典里甚至有幾萬個漢字,過多的無用的漢字堆砌本身就是需要從中國文化基因中剔除。
我們忘記了祖先創造文字的本意,那是為了創達信息,傳遞情感。當一些人以認識很多字為驕傲時,或許他們忘了,文字如同沙與土,是最基本的物質。
我們要用文字,用這些祖先留給我們的沙與土去創造,去構造我們當今時代的大廈。
同樣是使用文字,有孔乙己,也有魯迅。
文字本身沒有問題,能否用文字創作出精彩的作品才是值得稱贊的。
現在的《中國詩詞大會》以斷章取義的形式來背誦詩歌,割裂了整個詩歌的整體蘊意。在你來我往的背誦之中,原本傳達古人跨時空的情感的詩句成為了我們玩樂的工具。
不可否認,玩樂也可以學習,但不可能的其精髓。
古人的詩詞需要背誦,但更需要理解古人,感受古人的情感、品行與所思所惑。
我們可能難以創作出經典的詩句,但我們在誦讀詩句時傳承了古人的文化氣質、精神。這是簡單的以聽寫、背誦為目的所無法獲取的。
古人的文化氣質、精神才是我們中國文化最根本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