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寫東西了真是髀肉復生,電腦老擱著對電池也不好。當然也不用為寫而寫,有感而發,沒感就不用發了。人也并不是總有那么多話說,大部分時間還是要沉潛生活。
這一年就是養花、畫畫。5月份的時候來了一波熱情,買了好多畫畫書,水彩、丙烯天天畫,筆就沒有干的時候。
后來又轉而研究國畫、書法,有一個星期從早到晚寫啊寫
甚至還搞了篆刻↓
我這個只算是刻姓名圖章吧,后來才發現篆刻好像有很多藝術講究,和書法一樣。不過能動作那么快買了材料咣唧咣唧刻出來也不錯了。
這么一盤點發現自己還是整挺多事的,并非一事無成、干啥啥不行。( ﹡?o?﹡ )
-------------------------
啊我本來覺得上文已經是一個有機整體可以獨立成篇了,奈何微信公眾號不滿300字就不能標原創,那咱們再嘮十塊錢的。
年末了,大家一般會回顧一下這一年都干了啥,城市白領(打工人?)似乎往往是焦慮居多,覺得年初定下的目標沒有完成,不,是去年、前年定下的計劃沒有完成,沒有收獲、充實的感覺,我也經歷過這種惶惑,知道它不好受。但是我這幾年吧,每每搬家的時候,翻出來那幾大本幾大摞「汗牛充棟」的畫稿,翻看那些「得意之作」,就感到充實而欣慰。也許是因為畫能夠留下實體,占據一定的空間,份量沉甸甸,所以更容易產生充實感;而打工人做的事,往往存在于各種抽象的電子文檔中,沒有那么直觀——一般也不會取出沉甸甸一堆人民幣磚頭抱在懷里是吧,所以讓人看不到成果,感到惶惑。
還有植物,它自己在那就會長,過一個月看著就又大了,這也是實打實地記錄了「時間的成果」,看著它們枝繁葉茂也會感到充實而欣慰,心里踏實不空虛。
是否有直觀的物質形態留存,這大約還只是表面原因,而更深層的區別在于:對象中是否有「我」的存在。工業化的流水線工作,人大概不會認為里面有「我」的一部分,沒有自己的印跡,很難把公司年終的業績視作「我的孩子」,這就是所謂「異化」。
下次再講講養花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