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句詩出自南宋詩人朱熹的《觀書有感》,意思是這水為何如此清澈呢?那是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作者學習永不停息的精神也躍然紙上。
所謂“源頭活水”,就像是我們平時不斷吸收的新知識,而每每讀書有所收獲,就像“源頭活水來”,所以,博學多思、勤學好問,自古是做學問應當有的態度。
俗話說得好:“水能載舟,亦能煮粥”,我們除了要源源不斷汲取“活水”,也要成為如水般能適應不同環境的人。
怎么說?
好比水循環,它是地球表面各種形式的水體不斷相互轉化,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的形式在陸地、海洋和大氣間不斷循環的動態過程。這樣一來,它在使得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幫助塑造地表形態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假如有一天,水不再循環了,而是自顧自地呆在自己想呆的地方,“我就是喜歡在上空看著你們這些凡人”、“我就樂意成為汪洋大海”、“小溪多么自在小清新”、“我就是高冷,我就是冰塊”……似乎沒什么問題吧?
大家都各自待在自己的圈子中,毫無交集,水是一滴滴水,表面上是匯聚成一起的,但是實際上卻毫無波瀾,絲毫不參與交流……是的,慢慢的,這些水變成了一灘死水……
如果說,我們拒絕接收外部的新知識、新技能,那么我們“未有源頭活水來”,注定會成為一灘死水。
如果說,我們個人拒絕融入新環境、適應新變化,那么我們就“退出了水循環”,也注定成為一灘死水。
但是,你真的甘愿成為一灘死水嗎?
不,我不愿意。
人要心靈澄明,就得時時行動并習得新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新的境界。
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