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了《我是大西洋來的颶風》這本書。我明白了做課程就是要找到課程與孩子生命編織的切入點,讓課程豐盈孩子的生活,乃至生命,也讓生活喚醒孩子的課程。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像郭曉明老師那樣,擔當使命,不等待,不依靠,堅守自己的追求。珍惜這陽光下的美好日子,讓每天的生活都有詩歌相伴,讓每天的自己都像冬至后的白晝一樣長一點,或者長一首詩的理解,或長一句話的編織,或長一段理論的學習,或長一條教學策略的改變,或長一個思考……
我明白了班級共讀原來是這樣做的:所有的故事都是發生過的事,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只有真正吻醒或活出來到故事才是自己的故事。因此,共讀能否成功不是看能否回答提出的討論題,不是看他們對文本分析的多么細致,不去看討論筆記記得多么完善,不是看孩子們的日記寫得多么精彩,更不是看小報辦得多么豐富多彩,而是要看孩子們是否把這故事喚醒,是否在真正的經歷此故事,并把故事活出來。這樣的共讀,才是真正的共讀。帶著孩子們走進文字,穿越文字,然后又從文字里走出來。但這走的過程其實是文字與生命的共鳴,與生活的相遇,一路感受,一路收獲,文字變成了自己的故事,故事靈動起來,那與生命的交織留下的,是經得起時間的沖刷的,當文字遠去,故事不在,但沉淀下來的,卻永遠不會逝去。
行動,就有收獲。
堅持,才有奇跡。
這本書本身也是一次颶風,既能給我們鼓舞,更能給我們啟迪!既給我們帶來一絲清醒,更為我們增添了幾分能量,指明了行動的方向!
讓我們的生命也被颶風感染,讓生命燃燒!
讓郭曉明這個大西洋的颶風,綠了我的這片原野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