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過往
每次休假回家,當列車駛進車站,聽到熟悉的地地道道的鄉音,心情激動的好似小孩子,終于到了游樂場。曾經非常喜歡《我熱戀的故鄉》這首歌,尤其是對“我的故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一條時常干涸的小溪,依戀在小村周圍。一處貧瘠的土地上,收獲著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輩又一輩”這段歌詞,更是覺得非常契合當時故鄉的實際狀況。
當年,我并不熱戀故鄉,甚至連喜歡都說不上。那時的我,和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一心想好好讀書,做夢都想走出縣城,徹底遠離故土,到外面去闖蕩和體驗先輩不曾經歷的城里生活。
那時的故鄉真是貧窮,好多人家也就混得溫飽,田邊地坎都是光禿禿的,大到一根雜柴,小到一根松針,全被當作燃料塞進各家各戶的灶堂。面對如此貧瘠的故鄉,年輕人避之不及,談何喜歡或熱戀?而我對故鄉的牽掛和思念,也是離開故鄉多年之后的事了。
——那些心理
不管怎樣,大多數人都有美化故鄉的痼癖,流傳甚廣的“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也正是對這種現象的生動詮釋。這一切,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國家級貧困縣”這個基本事實:涇渭分明的城鄉二元結構,既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沒有像樣的龍頭企業,農業更是依然處于半手工化半機械化狀態。
隨著近些年的政府大力扶植,發展非常迅速,猶如雨后春筍般一天一個樣,但是特別偏遠的鄉鎮、山村,歷史欠賬尚未還清,現實差距越拉越大,這或許正是當下中國偏遠農村的真實寫照。
無意抹黑越來越喜歡、越來越牽掛、越來越想回去的故鄉,最多只能算是無力無助的憂慮罷了。作為一名身處遠方的游子,似乎更適合做一名安靜淡然的旁觀者,靜靜地遠眺故鄉的變與不變,默默在關注故鄉的興衰起落。
尊崇這樣一句老話: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因為在游子心中,故鄉的分量一直很重很重,故鄉的風景一直很美很美。
——那些懷戀
說起來有些慚愧,高中畢業后,剛剛步入社會時,或者更早一些,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初中,我曾經那么強烈地厭惡自己的農民身份,甚至抱怨不該投胎做了農民的孩子。那時,最大最可笑的白日夢,莫過于一覺醒來自己脫掉了農民皮搖身一變成了城里人,不必再為遙不可及的城鎮戶口發愁,不必再為無處尋覓的鐵飯碗發愁,不必再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發愁。
可等真正成了“城里人”,卻發現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還是無法完全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即使表面光鮮,即使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樣盡享現代文明和舒適生活,但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還是回到依然落后的故鄉。因為對于我,那里才是心靈的家園,才是靈魂的故鄉。那里雖然還很不發達,還有諸多不便,但卻能夠帶給我內心的平和與安寧。
一年前,無意中拜讀了賈平凹先生的長篇小說《秦腔》,被蘊含其中的濃烈的寫不盡的鄉音鄉情和鄉思鄉愁深深打動。
作為一篇反映當代中國農村原貌的小說,《秦腔》觸及了不少敏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話題。那些我熟悉的鄉村人鄉村事,那么真實又那么藝術地出現在小說里,讓我感慨,讓我深思,讓我再次領略了什么叫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
賈先生說:“我決心以這本書為故鄉樹起一塊碑子”。賈先生還說:“樹一塊碑子,并不是在修一座祠堂,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渴望強大,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需要活得儒雅…故鄉啊,從此失去記憶…”
認真讀了兩篇《秦腔》,越讀越覺得這部小說的深情與偉大。作為一部懷念故鄉的力作,《秦腔》展現的不只是真實的農村生活場景,還對變化中的鄉土中國所面臨的矛盾和迷茫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現和深入的思索。
掩卷之余,我萌生了寫一部反映家鄉風貌的長篇小說,著力刻畫人性的復雜與覺醒、農民的堅忍與失落、傳統鄉村的虛假繁榮與逐步衰落,以自己的視角還原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填化進程帶給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巨大沖擊。
我無力為故鄉立傳,我只想以這種方式寄托我對故鄉深深的懷念和無盡的相思。
——那些希望
一個習慣于記流水賬的業余文字愛好者,立志要寫一部長篇小說,聽起來是一個笑話,落實到行動上則成為一件苦差。
遇到的第一個瓶頸,就是寫什么的問題。之前不曾寫過,所謂素材、技巧、手法等,全是一張白紙。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決定從家族恩怨入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既有寫實的成份,更有加工的痕跡,盡可能地把傳奇性與現實性、故事性與合理性一致起來。
如果僅僅是家族恩怨,顯然難以撐起一部長篇的架構,于是一直擱置無暇理會。
在城鎮化大潮的無情沖涮下,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正在面臨被支解、被吞噬的厄運,農耕文明的支離破碎,故土家園的落敗消亡,已然成為包括我的故鄉老家在內的中國農村的共同命運。我生活了18年的小村,因城鎮規劃,于2015初全村所有的土地全部被征收完。村子被劃為社區,劃了街道,村子不復存在,大伙搖身一變城里人了,可人的思想卻還在原地,依舊落后。前段時間朋友分享給我的一篇日記,講的是一個村被拆遷的故事,人們的丑陋面孔盡顯無遺,害了同村生活了數十年的鄰居性命,多次聚眾斗毆,說到底還是為了利益。
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大潮,我們顯然無力改變什么,只能自私地希望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慢一些,再慢一些,讓我們這些游子有時間記住故鄉的模樣,有時間記錄下正在消失的故鄉風景。也自私的希望,祖輩們的傳統思維可以跟上這大潮,也get一下新技能、新思想。
我不在意、不喜歡我的故鄉以城市的模樣融入大自然,也不期望、不樂意以城鎮居民的身份望見故鄉遺留下的山、看見故鄉的水,我只希望我記得住故鄉的模樣,記得住既漸行漸遠、又越走越近的鄉愁。
我只希望通過我的忠實記錄和合理想象,讓故鄉在文字里永生。
——那些鄉愁
就是這樣一篇四不像的文章,竟然用了將近一年半時間。起初試著寫了若干文章,算是找找感覺練練筆;二零一四年十二月正式動筆,之后磨磨唧唧、斷斷續續;一直到上個月底,才終于完成初稿,畫了一個不太完滿的句號。
當然,這個句號,與當初的設想出入太大,甚至有些南轅北轍,篇幅也由最初設想的縮水頗多。包括完成初稿后的“冷處理”,放在那里不看不改,就當這事不存在一樣;亦包括后來的小修小改,不作結構性調整,盡量保持寫作時的原貌。
這個句號雖然不太圓滿,不過總算有了一個句號,至少對自己有了一個交待。
人活于世,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其實都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待。別人的評價固然重要,但內心的安寧,內心的強大,或者說盡量做到無愧于心,份量似乎應該更重一些。而這,也是我們立業處世的重要前提之一。給自己一個交待,讓內心平靜下來,進而善待工作、善待家人、善待親友
這個長篇,談不上結構,也說不上情節,甚至沒有完整的故事鏈條,充斥其中的,只是一些與故鄉有關的記憶碎片和生活場景。
實際上,它算不得長篇,一個與故鄉、與家族有關的雜集而已。若干個聯系不緊故事,與其說是長篇,不如說是我對故鄉的思念,對家族歷史的一些回顧和拓展。
這樣的文章,真怕褻瀆了生我養我的故土,更怕辜負了一直關注和支持我的朋友。
謹以此文,寄存無處安處的貧瘠鄉愁
謹以此文,祭奠即將老去的農村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