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是誰,愿經孤獨的苦難,為我們今天的幸福披荊斬棘?是誰,愿以無聲的語言,驚醒世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又是誰,在千百年前,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后世的一方樂土?

就是這個人,這首詩,無數次的讓我淚濕衣襟。多少次,夢回大唐,來到他的茅屋前感受他的孤獨、無助、堅強、大德大愛。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公元761年的夏天,在成都浣花溪邊的一座茅屋內,一個孤獨、疲憊、衰弱的老人。

日子到了八月,這天肆虐的大風,像吹響的號角,響徹云霄。老人,拄著拐杖走出茅屋。

你看,一撮茅草一直飛到西江的郊外、一撮茅草掛上了高高的樹叉、一撮茅草掉到了低洼的池塘,滿世界都是一撮撮的茅草。

村里的孩童,當著老人的面,抱著茅草向竹林深處跑去,老人拄著拐杖一邊追,一邊喊。歸來后,只是口干舌燥,兩手空空,靠著竹林,嘆息喘氣。

“山雨欲來風滿樓”,果然,不一會兒,風停了,云瞬間變成了墨黑色,一下子就到了傍晚。老人,拄著拐杖進了被風吹的滿是破洞的茅屋。

感覺到有點冷的老人,看著多年蓋的冷似鐵、硬如鋼的被子,翻開被子,里面全是孩子長年累月踩的破洞。

這個時候,碩大的雨珠聲,狠狠地拍打著茅草屋,不一會兒水珠就順著茅屋的破洞流了下來,到處都是洞,到處是雨。外面下大雨,茅屋下小雨,沒一處干凈地。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老人,自安史戰亂以來,晚上已久久不能入睡,何況這樣,怎能入睡?

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風還在呼嘯,雨還在肆虐,可憐的孩子,無助的老人,無處安放的生命。

啊,怎么才能有寬敞明亮的千萬房屋,讓天底下受苦受難的寒士盡歡顏!一座,在暴風驟雨到來時,嵬然不動,像大山一樣挺立的房屋。為此,犧牲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每每,看到這首詩,我都不能控制的流淚,我不知道它有多么高超的寫作手法、有多么超凡的文字功底、有多么卓越的修辭手法、有多么合理的邏輯演化、有多么輝煌的歷史地位、有多么深遠的文學意義。

我只是看見了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孤獨無助。茅屋外不能容他,茅屋內不能容他。

我不禁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誕夜沒親人沒朋友,又冷又餓,當她劃掉最后一根火柴看到的都是溫暖的房子美味的食物,這個小姑娘想的應該是身處苦難的人們所想到的。

可就是這個老人,在經歷人生百般苦楚,他想到的卻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只要天下太平,人民不再遭受苦難,能安居樂業,就算讓他這樣死去,他也是含笑而終?

任何一個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自己,來讓自己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讀到最后,我明白,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

突然明白,老人不是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老人,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洗滌讀者的心靈、凈化讀者的心靈、感動讀者的心靈。

這個遲暮的老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詩圣杜甫。

遲暮的杜甫,是真的,只能用來景仰的,尊重的。

杜甫之前,沒有這樣的高度,之后也永遠不會有。

杜甫千古。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感謝閱讀。

二、繼續留言關注。

三、你們的支持,我堅持的動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