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相信大部分創業者們都會有意識的去進行自我管理。類似于這樣:
1、本月尋找10種以上客戶渠道;
2、本月加入4個成長類的社群;
3、每周閱讀一本書
4、每天完成多少件重要的事情等等。
這樣的每日目標、每周目標、每月目標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創業者嘛、大家都是非常積極的人,誰不期望通過有效的自我管理來實現自我的提升呢?
我相信大部分選擇創業的人都有著極強的執行力,一旦設下類似于上面的目標都會有效的完成。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類似的經歷。
在創業初期,我經常設下如上的小目標。憑著一股子沖勁,也很快的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可是漸漸地,我不知道自為什么要這樣做。
是的,我開始迷茫了。特別是在身體偶爾出現狀況或者突發任務繁重而無法有效完成目標的時候。我開始在一有時間就拼了命的去做,生怕有什么突發狀況導致目標無法完成。
是的,聽上去好像沒有什么問題。就像上面的目標設定好像也沒有什么問題一樣。
但是實際上,那段時間里我幾乎沒有和朋友有任何聯系、興趣愛好也幾乎都已經放棄,整個人都籠罩在壓抑之中。
而且,因為一開始就猛的再發力三十天的目標往往就已經達成。于是后面日子里,越加開始懷疑自己這樣做的意義。
身陷執行、被具體的事物和環境所限制,反而漸漸看不清楚自己執行的目的和意義所在。仿佛只是為了做而坐,為了執行而執行。
02
倘若只是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假以時日一定能夠從迷茫中解脫出來。然而創業者無不爭分奪秒,又往往是整個團隊的首腦、團隊目標的制定者,一旦陷入此類問題不及時走出必定導致整個團隊岌岌危已。
那么問題到底是出現在哪里呢?
因為執行到了后期開始為了有目標而開始為手段設立目標,也就是常說的“手段目標化”。在設立目標和完成目標中正常情況下我們是這樣一種關系:
為了目的設立目標,為了完成目標使用手段。
他們目的目標和手段有著明顯的遞進關系,而目標手段化則將這種關系打斷——這就導致目的在不知覺中發生偏移開始為手段而服務。
這種方式在初期我們不知從哪里開始、沒有具體需求的時候能夠給我們一些啟動任務、增加動力,確實是有一定的好處。
但是當我們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就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迫切的需要明確自己的方向。這種野蠻生長便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好像我曾經規定自己每個月加十個創始人的微信,本意是大家多聯系互相取取經或者提些建議,但是后來,微信好友在增加、聯系的卻一個都沒有。
03
為什么我們會“手段目標化”呢?可能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并沒有十分明確目標的目的與意義、也可能是因為對實現目的方式不明確、還可能是因為偷懶……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有管理者的意識而沒有管理者思維。結果導致沒有辦法去處理好三者之間的轉換關系。
管理者思維通常將目的目標手段拆解為:目的、目標、成果、任務或者目標、現狀、方案、行動。但不管是怎么拆分都是為了找到目的。
要鍛煉自身的管理者思維,需要我們時刻將四個范圍不斷地明確。將自身帶入到其中、時刻提醒自己是為目的服務。
每一次設定目標的背后一定有或者一定要有目的。這個目的來源于自己的期待、來源于自身的需求和渴望。
找到制造這種來源的動機,便能夠精準命中目的的靶心。
又或者在我們還沒形成管理者思維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在每一次像目標發起沖鋒之前像自己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我做這件事的最終目標是什么?
要實現目標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什么?
哪些手段只是讓實現目標的過程看起來更完美?
我有沒有陷于手段的迷惑,使它變成了目標的化身?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嘗試遵循SMART原則,即在設置目標時保證以下條件:
目標必須具體
目標的完成程度必須可以衡量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
目標必須和先階段的其他目的具有相關性
目標必須有規定的截止日期
SMART原則的好處是將目標設置的更加細致,讓你在不斷地細分條件中尋找到自己每一個階段目標的意義。
同時因為目標變成了更加細致的階梯,我們能夠更加及時的收到更多的反饋。一旦有什么問題也可以更加及時的進行調整。
畢竟在明確需求的情況下,科學規范的設定階段化目標,必定夠更加精確高效的工作和達到預期的目的。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