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出版營銷新思維

“什么叫產品?能夠連續性滿足用戶需求并獲取注意的東西。”

1.內容產業升級,做圖書品牌里的高檔品

2016年各行業都迎來了拐點,“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時代來臨了。各行各業好像是一架架正要墜落的飛機,正在全力以赴進行修復,以保證未來能夠繼續飛行,這就是產業升級。用戶需要新的產品來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新需求,轉型的企業正在摸索黎明前的黑暗,已經轉型的企業大口鯨吞新需求帶來的蛋糕,這都拜消費升級所賜。

2017年來臨,今年將是產業和消費全面升級的大年份,不升級就墜落,不升級就進入黑暗。作為出版企業,創造的是內容產業,如何升級,如何滿足用戶無時無刻變化的需求,成為我們營銷的新考驗。

出版業自興起之日起,一直是一個高端行業,朝陽產業,文化產業,在國外圖書行業,不論是在大眾市場還是在專業市場也一直是較為昂貴的。但在國內市場上,出版行業一直是個低產出行業,而且還在不斷的打折促銷,即使這樣,也未見出版行業做大做強。究其原因,在于出版行業對自身的定位自始就有問題,出版行業被定位為廉價的產品,即使是專業類產品價格也相當低,產出低利潤低,惡性循環,不能不說出版業走到今天到了一個必須升級改造的境地,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圖書價格近年來一直穩中有升,從過去均價30左右,到現在均價40以上,然而不論書的品質如何提升,圖書產品本身的定位還是模糊的,其他行業可以用互聯網思維塑造高端煎餅,高端飲料,甚至高端豬肉,而凝聚人類智慧的出版產業卻始終與高端無緣。

廣告上有句話叫“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xx”,那么也可以說“不是所有出版社都能挺過這輪升級”。2016年知識經濟已經大面積變現,過去我們在圖書中獲取的認知流量慢慢轉移到得到、知乎、喜馬拉雅等一批知識經濟運營商中,80后、90后,甚至00后對知識的獲取方式改變了,從知識碎片化時代的沖擊,到知識經濟運營商的沖擊,傳統出版行業面對的不僅僅是傳統電商平臺的碾壓,還有用戶本身消費升級的需求壓迫,那么出版產業到底是等死,還是馬上行動,對我們的行業進行重新定位,對我們的產品進行重新審視。

傳統出版市場的2016年只能用車禍現場來形容,圖書排行榜的前十位還是那些老面孔,讓人欣慰的是獨立出版和精品出版廣受市場認可,過去的小眾出版逐漸變成大眾裝x范兒,用戶的消費升級需求不斷為獨立出版貢獻奶油和雞蛋,而大路貨和地攤兒貨被用戶唾棄遺忘。之前裝死和等死的傳統書店,紛紛開始變身,不再是咖啡簡餐的老套路,開始玩互動,玩情景,玩環境,玩體驗,總之用戶的消費升級倒逼出書店的產業升級。

發現了嗎,上游的用戶消費升級了,下游的傳統書店產業升級了,只有中間的出版行業還在循規蹈矩,沒有要升級的任何想法。

所以,用這么大的鋪墊來闡述第一個問題存在的迫切性,是為了讓我們清楚出版行業在整個產業鏈中的真實情況,誰先升級誰就先吃蛋糕,最后升級的都挺不過去,就像王菲們一樣,終將消亡。

出版業作為內容產業,從本質上與電影、音樂是相同的,或者可以叫做輕娛樂產業,用戶看到產品不是苦大仇深,而是應當微微一笑,不論是獲取知識還是純粹裝X,都應該滿足用戶各種各樣的需求,即使是學術出版,也是滿足學人們的需求。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出版市場這么大,品種數以百萬計,如何進行產業升級,如何脫穎而出,如何先去吃大蛋糕?別急,問題又回來了:你的產品定位在哪里?說直白點就是,你的產品能滿足哪類用戶的需求?

言歸正傳,對于學術出版社來說,我們應該滿足誰的需求呢,首先是專業市場用戶的需求,這是最為對口的,比如大專院校、圖書館、黨校、社科院等等,滿足各類專業學者學人在專業方向上對專業認知的需求;其次,是輕學術產品能滿足大眾市場用戶的需求,比如心理學、教育學、藝術、文學、歷史等學科,是大眾類市場比較熱門的類別,我們可以在這些學科中出版通俗化產品,用于滿足大眾市場用戶的專業認知需求。

既然理論上我們在大眾市場和專業市場通吃,那么我們的產品如何升級,才能最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呢?這個就是產品定位了。我認為我們應該做出版行業中的高檔品。何為高檔品呢?顧名思義,首先價格要高,消費升級就是花更多的錢買個貴點的;其次,內容要最好的,消費升級就是花更多的錢買個更好的;最后,體驗感要最好,消費升級就是花更多的錢買個體驗更好的。

我們從這三個層面去思考如何升級產業,就是要讓圖書這種產品不再是用戶一想到就是便宜貨的東西,圖書不再代表廉價,不再代表大路貨,不再是賣完就完了。

首先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內容,內容產業內容為王,做最好的內容始終是一個出版人的使命和責任,但我要說的是在互聯網思維下,內容是多樣化,最需要的是賣點,打造高檔品就是要與大路貨不同的特色,賣點必須鮮明;不一定只限制在文字上,可以在產品包裝設計上下功夫,在產品媒體化的今天,產品本身就是一個媒體,是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我們在包裝上下的心思還不足以讓其媒體化,要打造高檔品,在包裝設計上要有足夠的投入,要賦予產品足夠多的信息,其實這些信息就是產品的SLOGAN,我們應該像做廣告文案一樣打造每一個產品設計;最后還可以在材料上下心思,用最好的最環保的材料,帶給用戶觸覺上的體驗也是直接而有效的。

其次我想談談售后體驗,過去書賣出去就算完事,跟讀者不再產生關系,未來有互聯網思維的出版企業是不可能放過售后數據的,如果我們知道我們的書賣給誰,是否能在未來讓用戶持續不斷地購買我們的產品,這是一個售后再造銷售的環節,現在各行業各企業最怕的不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什么產品,如果有足夠多的用戶數據,就像小米論壇、邏輯思維社群一樣,可以持續不斷地為用戶進行產品迭代,那用戶對我們產品的粘性是否會不斷增強,為未來銷售做積累。

最后,有了好的內容,好的品質,好的體驗,那么價格肯定也是好的,在同類學術產品中的高檔貨應該是價格相對高的,用戶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價格也是一個決定性條件,體現高檔品和一般大路貨的差異性。

2.建立品牌的共同認知

出版企業的品牌在市場中代表了一個標桿,比如人民文學代表了國內頂尖文學作家的標桿,用戶要找文學類產品可能頭一個想到這個品牌;如果用戶要找外版引進產品,可能先想到的是中信,因為中信是外版引進的標桿,而且中信做的就是高檔品,高檔+引進,用戶一定很有面子;那么問題又來了,我們要做出版產業中的哪類標桿?或者說要打造出版圈中的哪類品牌?最后又回到老問題上,我們要滿足用戶的哪類需求?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沒錯,產品不僅是媒體,也是標桿,用戶眼中看到的遍地的大路貨,突然有個標桿指示,用戶多會向標桿方向前進,為什么?這是用戶行為學中的經驗,用戶會為大家都覺得正確的產品買單,這就是共同認知。建立一個具有共同認知的品牌,就是匯集了一眾有共同認知的用戶,那么制造的產品就貼上了共同認知的標簽,用戶選擇產品的時候就會看到這個標簽,然后買單。

建立共同認知的前提,就是把我們的產品做到極致,特別是在重點產品和關鍵營銷上不斷重復我們產品的特性,加深用戶對產品以及品牌的印象,不斷在這個方向上拓展,構成系列產品,或者產品矩陣,達到更強烈的效果沖擊,固化用戶在某一個領域對品牌的認知。

如果某一領域標桿太多,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共同認知,比如歷史產品比較多,而且做歷史好的出版社不止一家,那么我們就創造一個新的認知,比如說近代史產品我們做的很有料,可以創造一個相應的認知標桿,加以多品種產品輸出,創造近代史產品的共同認知。

3.深挖品牌SLOGAN,深挖賣點,找用戶痛點,滿足需求,提升共鳴感

如何做好一個產品的營銷,又到了這個熟悉的話題,不管是圖書,還是手機,還是汽車,都是企業要銷售出去的產品,圖書作為內容產品具有一個產品的應有的一切屬性,如何將這個產品銷售出去,也或多或少與其他類產品銷售相似。但是圖書營銷在行業內一直有固化思維,認為圖書一種文化載體,僅在文化人的專有購買清單中才有。主要原因是過去接受高等教育的用戶相對少,導致書這個產品不太接地氣,另外書在過去不是生活必需品,在用戶的購買清單中可有可無。但是,這個意識如果今天還存在的話,只能說明我們的思想落伍了,富士康的職工都開始研究文學了,誰還說今天書不是必需品?書只有文化人專有?關鍵的問題還是產品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句話必須每天對自己說三遍,加深印象。

作為一個營銷者,多么爛的產品在推廣時也有其可圈可點之處。書,既是內容產品又是媒體,一個足以讓人印象深刻的SLOGAN是必須的,當下用戶時間有限,翻書看內容的少之又少,一個簡潔有力的廣告語是省時省力的最好選擇,這就需要凝練產品的特色,或者是產品的個性,產品即媒體,能拖住用戶更多時間的產品就是好產品,而首要的是先要引起用戶的注意。

通過這個SLOGAN,吸引用戶的眼睛,然后深度挖掘產品的賣點,讓用戶覺得產品值得購買,這里就要學習當下最熱的手機賣點是怎么做的。一部手機如何能吸引用戶的目光,首先是外觀對比,更好看的占優勢;其次是數據對比,硬件更強大的占優勢;最后是共同認知對比,品牌賦予的人格化,更有面子的占優勢。這就是產品廣告的基本模式。圖書作為產品是可以套用的,而且圖書的媒體性質,讓這些模式變得更簡單直接,可以馬上呈現在封面或者腰封上。

關鍵點來了,產品推廣文案的套路大同小異,但是找到用戶的痛點卻是各有各的不同,如何滿足用戶切身需求,最大限度產生共鳴才是王道。這需要我們下大工夫,集中在用戶購買行為上,研究用戶為什么買或不買。比如一本心理學產品,如何與用戶產生共鳴,當下心理學產品很有市場,其實不是每一類的都滿足用戶需求,投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心理學產品銷售平淡,為什么?你要研究用戶的心理,用戶需要的是能直接上手,通俗化的,簡單易學的,容易理解的,看完馬上能用的產品,而市場上大部分都是理論性的,即使是應用類的大路貨也居多,拿在手里顯不出檔次,叫用戶如何下手。而半路出家算不上專業的樂嘉,卻頻頻成為心理學產品的熱門,究其原因就是用戶的痛點統統一網打盡嗎,他的性格色彩學簡單直觀,上手快,看完即用,產品設計美觀,有檔次,再加上樂嘉直男癌的人格背書,讓用戶瞬間有了選擇。其實,一個真正吸引用戶的產品沒有那么復雜,關鍵是你創造的產品是否符合他們的需要。

4.產品媒體化和媒體產品化

再次強調產品媒體化,上文多次說到產品即媒體,一個產品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其內在功能,還有產品的社會歸屬,共同認知,以及用戶需求。

另外,媒體產品化可以理解為媒體即產品。我們現在的公眾號大多是對產品的介紹和宣傳,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公眾號也是一個產品,你的公眾號吸引來的用戶是由于公眾號的社會歸屬,共同認知和用戶本身需求吻合,這都是產品的屬性,所以公眾號就是產品。

我們應當以創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的方式,來經營公眾號,那就需要公眾號持續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東西,讓用戶想起相應的產品或者相應的認知時就想起這個公眾號,這才是我們的公眾號應該持續不斷推送的。

5.重新發現市場,建立市場

當我們重新梳理思維,發現以上幾點問題后,我們是否也應該重新回到那個你覺得很“熟悉”的市場里,認真審視一下,再認真審視一下自己,好像這個市場變得陌生了,而自己有很多未知的東西。

我認為一個營銷人每天都要看看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在這個新時代里,市場的變化已經縮短到以天計算了,而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警示自己,出版產業已經20多年沒有升級了,就好像2016年的鋼企一樣,粗放型增長,產能過剩,思維還停留在傳統手工藝作坊時代。

我們總說互聯網思維,其實大多數時間我們聽說來的都是一地碎片,不具備連續性,更不要說套路。但我堅信未來的市場是給那些少部分人準備,因為大部分將被淘汰。而未來的產品一定是走高檔品戰略,因為廉價的產品也會被淘汰。

重新發現市場,就是重新創造認知,而建立市場,就是認知得到用戶認可,形成了共同認知。而我們的內容產品終歸逃不出內容,而內容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將決定一個企業是否被淘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