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說青年: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所以我時常害怕,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
我又愿中國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尼采說:“真的,人是一個濁流。應該是海了,能容這濁流使他干凈。”
“咄,我教你們超人:這便是海,在他這里,能容下你們的大侮蔑。”(《札拉圖如是說》的《序言》第三節)
縱令不過一洼淺水,也可以學學大海;橫堅都是水,可以相通。幾粒石子,任他們暗地里擲來;幾滴穢水,任他們從背后潑來就是了。
這還算不到“大侮蔑”——因為大侮蔑也須有膽力。
(摘自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一》,首次發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署名唐俟)

“到底什么才能救中國?”1921年,有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從石庫門出發,登上嘉興南湖紅船,從此,開啟了波瀾壯闊、向著百年復興進發的嶄新航程。偉大的五四運動猶如一場浩蕩春潮,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

“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

這是李大釗在《晨鐘報》創刊號上寫下的話。人之偉大,正在于能夠省悟人生價值與意義,時常審視自己的生命狀態。

李大釗說:“青年之文明,奮斗之文明也,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陳獨秀說,“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五四風雷,激蕩百年。奮斗精神,一脈相承。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梁啟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言猶在耳。

五四精神內核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 民主、科學”。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等,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

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現(理想的社會烏托邦:大自然的法則告訴人類,這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少一些望洋興嘆的徒勞,多一些直掛云帆的勇氣;少一些“關我何事”的冷漠,多一些“匹夫有責”的擔當。真正把“為什么而活”想明白、想透徹,青年才能奏出雄壯、優美、高亢的青春之歌。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的底色永遠是奮斗。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滿泥濘。

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只有在年輕的時候奮斗過、拼搏過、奉獻過,書寫過人生的精彩、攀登過人生的高峰,

我們才能在以后回憶的時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無悔”。

奮斗不是讓你上刀山下火海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

奮斗只是每天踏踏實實的過日子,做好手里的每件小事,

不拖拉不抱怨不推卸不偷懶。

每一天一點一滴的努力,引領你到你想要到的地方去,帶著你去完成你的夢想。

盡管,事實上,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愿以償,但是任何事情都值得嘗試。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自帶青年氣質的金句,致我們之中總是朝氣蓬勃的那群人。一句話證明自己還年輕,你選哪一個?!

  • 01 -

從來如此,便對么?

〔魯迅〕

  • 02 -

明確地愛,直接地厭惡,真誠地喜歡,

站在太陽下的坦蕩,

大聲無愧地稱贊自己。

〔黃永玉〕

  • 03 -

像樹木似的成熟

不勉強擠它的汁液

滿懷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風雨中

也不擔心后邊沒有夏天來到

〔里爾克〕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 04 -

受傷不是羞辱,而是勛章。

〔畢淑敏〕

  • 05 -

少年的悲哀,畢竟是易消的殘雪。

〔郁達夫〕

  • 06 -

呵呵

〔蘇軾〕

  • 07 -

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木心〕

  • 08 -

與海為鄰

住在無盡藍的隔壁

卻無壁可隔

一無所有

卻擁有一切

〔余光中〕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 09 -

等著吧,反正咱不能窮一輩子。

〔老舍〕

  • 10 -

“怎樣對付生活?”

“做一個戰士。”

戰士是不知道妥協的。

他得不到光明便不會停止戰斗。

〔巴金〕

  • 11 -

我尋找什么?

尋找瀟灑。

〔汪曾祺〕

  • 12 -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

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林語堂〕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 13 -

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

大膽地去走你的夜路。

〔史鐵生〕

  • 14 -

懷才不遇,逆水行舟,

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

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

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劉瑜〕

  • 15 -

如果立志要做一件事,

那件事的成功盡管在很遠的將來,

而那件事的發動必須就在目前一頃刻。

〔朱光潛〕

  • 16 -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孟郊〕

  • 17 -

喚起一天明月,

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

〔宋·辛棄疾〕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 18 -

一時間,覺得我的微軀,

是一顆小星,

瑩然萬星里,隨著星流;

一會兒,又覺得我的心,

是一張明鏡,

宇宙的萬里,在里面燦著。

〔宗白華〕

  • 19 -

不是玫瑰,卻覺自己在盛開;

不是飛鳥,可是在遨游以太。

〔艾米莉·狄金森〕

  • 20 -

年歲有加,并非垂老;

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

熱忱拋卻,頹唐必致靈魂。

〔塞繆爾·厄爾曼〕

  • 21 -

求知若饑 虛心若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史蒂夫·喬布斯〕

  • 22 -

他們保持著青年的全部特征:愛冒險,愛生活,愛爭斗,精力充沛,頭腦活躍。無論他們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輕的。好像鮭魚迎著激流,他們天賦的本性就是迎向歲月的激流。

〔勃蘭兌斯〕

  • 23 -

青春太好,

好到無論你怎么過都覺得浪擲,

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張曉風〕

  • 24 -

你擁有青春的時候,就要感受它。

不要虛擲你的黃金時代,

不要去傾聽枯燥乏味的東西,

不要設法挽留無望的失敗,

不要把你的生命獻給無知、平庸和低俗。

〔奧斯卡·王爾德〕

  • 25 -

你會淡忘掉那觀眾的嘲笑,

和那陣失敗的恥辱。

你會為自己找一條合適的路——

不要再去做挨拳頭的選手。

〔羅曼·羅蘭〕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 26 -

我知道,未來的路

也不會比過去更筆直,更平坦,

但是我并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

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季羨林〕

  • 27 -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梁啟超〕

  • 28 -

當你想起他,應是繁星璀璨。

當你想起他,應是滄浪滾滾。

當你想起他,應是春暖花開。

〔央視新聞·夜讀〕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 29 -

我們總是以一個朝氣蓬勃的面孔,

醒來在每一個早上。

〔汪國真〕

  • 30 -

使生如夏,所到之處,無不盎然。

青春中華之創造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老輩對于青年之道義,亦當尊重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而不可抑塞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茍老輩有以柔順服從之義,規戒青年,以遏其邁往之氣,豪放之才者,是無異于勸青年之自殺也。茍老輩有不知蘇生,不知蛻化,而猶逆宇宙之進運,投青年于廢墟之中者,吾青年有對于揭反抗之旗之權利也。

李大釗 1916年8月15日 《晨鐘報》創刊號

《晨鐘》創刊文:

青春中華之創造

一日有一日之黎明,一稘有一稘之黎明,個人有個人之青春,國家有國家之青春。今者,白發之中華垂亡,青春之中華未孕,舊稘之黃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將來。際茲方死方生、方毀方成、方破壞方建設、方廢落方開敷之會,吾儕振此“晨鐘”,期與我慷慨悲壯之青年,活潑潑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氣,盡二十稘黎明中當盡之努力,人人奮青春之元氣,發新中華青春中應發之曙光,由是一一叩發一一聲,一一聲覺一一夢,俾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覺,自我之民族的自覺,一一徹底,急起直追,勇往奮進,徑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幸勿姑息遷延,韶光坐誤。人已汲新泉,嘗新炊,而我猶臥榻橫陳,荒娛于白發中華、殘年風燭之中,沉鼾于睡眠中華、黃梁酣夢之里也。

外人之詆吾者,輒曰:中華之國家,待亡之國家也;中華之民族,衰老之民族也。斯語一入吾有精神、有血氣、有魂、有膽之青年耳中,鮮不勃然變色,思與四億同胞發憤為雄,以雪斯言之奇辱者。顧吾以為宇宙大化之流行,盛衰起伏,循環無已,生者不能無死,毀者必有所成,健壯之前有衰頹,老大之后有青春,新生命之誕生,固常在累累墳墓之中也。吾之國家若民族,歷數千年而巍然獨存,往古來今,罕有其匹,由今論之,始云衰老,始云頹亡,斯何足諱,亦何足傷,更何足沮喪吾青年之精神,銷沉吾青年之意氣!吾人須知吾之國家若民族,所以揚其光華于二十稘之世界者,不在陳腐中華之不死,而在新榮中華之再生;青年所以貢其精誠于吾之國家若民族者,不在白發中華之保存,而在青春中華之創造。《晨鐘》所以效命于胎孕青春中華之青年之前者,不在惜戀黤黤就木之中華,而在歡迎呱呱墜地之中華。是故中華自身無所謂運命也,而以青年之運命為運命;《晨鐘》自身無所謂使命也,而以青年之使命為使命。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晨鐘》之聲,即青年之舌,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青春中華之克創造與否,當于青年之覺醒與否卜之,青年之克覺醒與否,當于《晨鐘》之壯快與否卜之矣。

過去之中華,老輩所有之中華,歷史之中華,墳墓中之中華也。未來之中華,青年所有之中華,理想之中華,胎孕中之中華也。墳墓中之中華,盡可視為老輩之紀錄,而拱手以讓之老輩,俾攜以俱去。胎孕中之中華,則斷不許老輩以其沉滯頹廢、衰朽枯窘之血液,侵及其新生命。蓋一切之新創造,新機運,乃吾青年獨有之特權,老輩之于社會,自其長于年齡、富于經驗之點,吾人固可與以相當之敬禮,即令以此自重,而輕蔑吾青年,嘲罵吾青年,誹謗吾青年,凌辱吾青年,吾人亦皆能忍受,獨至并此獨有之特權而侵之,則毅然以用排除之手段,而無所于躊躇,無所于遜謝。須知吾青年之生,為自我而生,非為彼老輩而生,青春中華之創造,為青年而造,非為彼老輩而造也。

老輩之靈明,蔽翳于經驗,而青年腦中無所謂經驗也。老輩之精神,局牖于環境,而青年眼中無所謂環境也。老輩之文明,和解之文明也,與境遇和解,與時代和解,與經驗和解。青年之文明,奮斗之文明也,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老輩對于青年之道義,亦當尊重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而不可抑塞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茍老輩有以柔順服從之義,規戒青年,以遏其邁往之氣,豪放之才者,是無異于勸青年之自殺也。茍老輩有不知蘇生,不知蛻化,而猶逆宇宙之進運,投青年于廢墟之中者,吾青年有對于揭反抗之旗之權利也。

今日之中華,猶是老輩把持之中華也,古董陳列之中華也。今日中華之青年,猶是崇拜老輩之青年,崇拜古董之青年也。人先失其青春,則其人無元氣;國家喪其青年,則其國無生機。舉一國之青年,自沉于荒冢之內,自縛于偶像之前,破壞其理想,黯郁其靈光,遂令皓首皤皤之老翁,昂頭闊步,以陟于社會樞要之地,據為首丘終老之所,而欲其國不為待亡之國,其族不為瀕死之族,烏可得耶?吾嘗稔究其故矣,此其咎不在老輩之不解青年心理,不與青年同情,而在青年之不能與老輩宣戰,不能與老輩格斗。蓋彼老輩之半體,已埋沒于黃土一抔之中,更安有如許之精神氣力,與青年交綏用武者。果或有之,吾青年亦樂引為良師益友,不敢儕之于一般老輩之列,而葬于荒冢之中矣。吾國所以演成今象者,非彼老輩之強,乃吾青年之弱,非彼舊人之勇,乃吾新人之怯,非吾國之多老輩多舊人,乃吾國之無青年無新人耳!非絕無青年,絕無新人,有之而乏慷慨悲壯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氣力耳!此則不能不求青年之自覺與反省,不能不需《晨鐘》之奮發與努力者矣。

由來新文明之誕生,必有新文藝為之先聲,而新文藝之勃興,尤必賴有一二哲人,犯當世之不韙,發揮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權威,為自我覺醒之絕叫,而后當時有眾之沉夢,賴以驚破。歐人促于科學之進步,而為由耶教桎梏解放之運動者,起于路德一輩之聲也。法蘭西人冒革命之血潮,認得自我之光明,而開近世自由政治之軌者,起于孟德斯鳩、盧騷、福祿特爾諸子之聲也。他如狄卡兒、培根、秀母、康德之徒,其于當世,亦皆在破壞者、懷疑主義者之列,而清新之哲學、藝術、法制、倫理,莫不胚孕于彼等之思潮。薩蘭德、海爾特爾、冷新、乃至改得西爾列爾之流,其于當代,因亦嘗見詆為異端,而德意志帝國之統一,殆即苞蕾于彼等熱烈之想象力,彼其破丹敗奧,摧法征俄,風靡巴爾干半島與海王國。抗戰不屈之德意志魂,非俾士麥、特賴克、白侖哈的之成績,乃謳歌德意志文化先聲之青年思想家、藝術家所造之基礎也。世嘗嘖嘖稱海聶之名矣,然但知其為沉哀之詩人,而不知其為“青年德意志”彈奏之人也。所謂“青年德意志”運動者,以一八四八年之革命為中心,而德國國民絕叫人文改造□□□也。(編者注:□□□為原文中的符號,此處尊重原文,未曾更改。)彼等先俾斯麥、摩爾托克、維廉一世而起,于其國民之精神,與以痛烈之激刺。當是時,海聶、古秋闊、文巴古、門德、洛北諸子,實為其魁俊,各奮其穎新之筆,掊擊時政,攻排舊制,否認偶像的道德,詛咒形式的信仰,沖決一切陳腐之歷史,破壞一切固有之文明,揚布人生復活國家再造之聲,而以使德意志民族回春,德意志帝國建于純美青年之手為理想,此其孕育胚胎之世,距德意志之統一,才二十載,距今亦不過六十余年,而其民族之聲威,文明之光彩,已足以震耀世界,征服世界,改造世界而有余。居今窮其因果,雖欲不歸功于青年德意志之運動,青年文藝家、理想家之鼓吹,殆不可得。以視吾之文壇,墮落于男女獸欲之鬼窟,而罔克自拔,柔靡艷麗,驅青年于婦人醇酒之中者,蓋有人禽之殊,天淵之別矣。記者不敏,未擅海聶諸子之文才,竊慕青年德意志之運動,海內青年,其有聞風興起者乎?甚愿執鞭以從之矣。

吾嘗論之,歐戰既起,德意志、勃牙利亦以嶄新之民族爆發于烽火之中。環顧茲世,新民族遂無復存。故今后之問題,非新民族崛起之問題,乃舊民族復活之問題也。而是等舊民族之復活,非其民族中老輩之責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責任也。土爾其以老大帝國與吾并稱,而其冥頑無倫之亞布他爾哈米德朝,顛覆于一夜之頃者,則青年土爾其黨憤起之功也。印度民族久已僵死,而其民間革命之烽煙,直迷漫于西馬拉亞山之巔者,則印度青年革命家努力之效也。吾國最近革命運動,亦能舉清朝三百年來之歷史而推翻之。袁氏逆命,謀危共和,未逾數月,義師勃興,南天震動,而一世之奸雄,竟為護國義軍窮迫以死。今雖不敢遽斷改革之業,為告厥成功,而青春中華之創造,實已肇基于此。其胚種所由發,亦罔不在吾斷頭流血之青年也。長驅邁往之青年乎,其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由來之歷史,一舉而摧焚之,取從前之文明,一舉而淪葬之。變弱者之倫理為強者之人生,變庸人之哲學為天才之宗教,變“人”之文明為“我”之文明,變“求”之幸福為“取”之幸福。覓新國家,拓新世界,于歐洲戰血余腥、炮焰灰燼之中,而以破壞與創造,征服與奮斗為青年專擅之場,厚青年之修養,暢青年之精神,壯青年之意志,礪青年之氣節,鼓舞青春中華之運動,培植青春中華之根基,吾乃高撞自由之鐘,以助其進行之勇氣。中華其睡獅乎?聞之當勃然興;中華其病象乎?聞之當霍然起。蓋青年者,國家之魂,《晨鐘》者,青年之友。青年當努力為國家自重,《晨鐘》當努力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華之創造為唯一之使命,此則《晨鐘》出世之始,所當昭告于吾同胞之前者矣。

附言:篇中所稱老輩云者,非由年齡而言,乃由精神而言;非由個人而言,乃由社會而言。有老人而青年者,有青年而老人者。老當益壯者,固在吾人敬服之列,少年頹喪者,乃在吾人詬病之倫矣。

1916年8月15日

《晨鐘報》創刊號

署名:守常

魯迅: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隨感錄四十一

文 | 魯迅

從一封匿名信里看見一句話,是“數麻石片”(江蘇方言),大約是沒有本領便不必提倡改革,不如去“數石片的好”的意思。因此又記起了本志通信欄內所載四川方言的“洗煤炭”。想來別省方言中,相類的話還多;守著這專勸人自暴自棄的格言的人,也怕并不少。

凡中國人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倘與傳來的積習有若干抵觸,須一個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處所;而且被恭維得烙鐵一般熱。否則免不了標新立異的罪名,不許說話;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為天地所不容。這一種人,從前本可以夷到九族,連累鄰居;現在卻不過是幾封匿名信罷了。但意志略略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縮,不知不覺的也入了“數麻石片”黨。

所以現在的中國,社會上毫無改革,學術上沒有發明,美術上也沒有創作;至于多人繼續的研究,前仆后繼的探險,那更不必提了。國人的事業,大抵是專謀時式的成功的經營,以及對于一切的冷笑。

但冷笑的人,雖然反對改革,卻又未必有保守的能力:即如文字一面,白話固然看不上眼,古文也不甚提得起筆。照他的學說,本該去“數麻石片”了;他卻又不然,只是莫名其妙的冷笑。

中國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氣里成功,在如此空氣里萎縮腐敗,以至老死。

我想,人猿同源的學說,大約可以毫無疑義了。但我不懂,何以從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變人,卻到現在還留著子孫,變把戲給人看。還是那時竟沒有一匹想站起來學說人話呢?還是雖然有了幾匹,卻終被猴子社會攻擊他標新立異,都咬死了;所以終于不能進化呢?

尼采式的超人,雖然太覺渺茫,但就世界觀有人種的事實看來,卻可以確信將來總有尤為高尚、尤近圓滿的人類出現。到那時候,類人猿上面,怕要添出“類猿人”這一個名詞。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1936年10月8日,魯迅抱病參加中華全國木刻第二回流動展覽會

所以我時常害怕,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

我又愿中國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尼采說:“真的,人是一個濁流。應該是海了,能容這濁流使他干凈。

“咄,我教你們超人:這便是海,在他這里,能容下你們的大侮蔑。”(《札拉圖如是說》的《序言》第三節)

縱令不過一洼淺水,也可以學學大海;橫堅都是水,可以相通。幾粒石子,任他們暗地里擲來;幾滴穢水,任他們從背后潑來就是了。

這還算不到“大侮蔑”——因為大侮蔑也須有膽力。

(摘自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一》,首次發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署名唐俟)

五四青年節:從來如此便對么?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魯迅論青年、青春

1

近來很通行說青年;開口青年,閉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

要前進的青年們大抵想尋求一個導師。然而我敢說:他們將永遠尋不到。尋不到倒是運氣;自知的謝不敏,自許的果真識路么?凡自以為識路者,總過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態可掬了,圓穩而已,自己卻誤以為識路。假如真識路,自己就早進向他的目標,何至于還在做導師。……

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師!

——《華蓋集·導師》

2

古來就這樣,所謂讀書人,對于后起者卻反而專用彰明較著的或改頭換面的禁錮。近來自然客氣些,有誰出來,大抵會遇見學士文人們擋駕:且住,請坐。接著是談道理了:調查,研究,推敲,修養,……結果是老死在原地方。否則,便得到“搗亂”的稱號。我也曾有如現在的青年一樣,向已死和未死的導師們問過應走的路。他們都說:不可向東,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說應該向東,或西,或南,或北。我終于發見他們心底里的蘊蓄了:不過是一個“不走”而已。

坐著而等待平安,等待前進,倘能,那自然是很好的,但可慮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卻終于不至;不生育,不流產而等待一個英偉的寧馨兒,那自然也很可喜的,但可慮的是終于什么也沒有。

倘以為與其所得的不是出類拔萃的嬰兒,不如斷種,那就無話可說。但如果我們永遠要聽見人類的足音,則我以為流產究竟比不生產還有望,因為這已經明明白白地證明著能夠生產的了。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3

中國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尸的沉重的,所以總是“請愿”。殊不知別有不覺得死尸的沉重的人們在,而且一并屠殺了“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

死地確乎已在前面。為中國計,覺悟的青年應該不肯輕死了罷。

——《華蓋集續編·“死地”》

4

我的一種妄想破滅了。我至今為止,時時有一種樂觀,以為壓迫,殺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這種老人漸漸死去,中國總可比較地有生氣。現在我知道不然了,殺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對于別個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無顧惜。如果對于動物,也要算“暴殄天物”。我尤其怕看的是勝利者的得意之筆:“用斧劈死”呀,……“亂槍刺死”呀……。我其實并不是急進的改革論者,我沒有反對過死刑。但對于凌遲和滅族,我曾表示過十分的憎惡和悲痛,我以為二十世紀的人群中是不應該有的。斧劈槍刺,自然不說是凌遲,但我們不能用一粒子彈打在他后腦上么?結果是一樣的,對方的死亡。但事實是事實,血的游戲已經開頭,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我現在已經看不見這出戲的收場。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5

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對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給我十刀,我只還他一箭。然而后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這并非唯物史觀的理論或革命文藝的作品蠱惑我的,我在廣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后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然而此后也還為初初上陣的青年們吶喊幾聲,不過也沒有什么大幫助。

——《三閑集·序言》

6

因為我們說著古代的話,說著大家不明白,不聽見的話,已經弄得像一盤散沙,痛癢不相關了。我們要活過來,首先就須由青年們不再說孔子孟子和韓愈柳宗元們的話。時代不同,情形也兩樣,孔子時代的香港不這樣,孔子口調的“香港論”是無從做起的,“吁嗟闊哉香港也”,不過是笑話。

我們要說現代的,自己的話;用活著的白話,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說出來。但是,這也要受前輩先生非笑的。他們說白話文卑鄙,沒有價值;他們說年青人作品幼稚,貽笑大方。我們中國能做文言的有多少呢,其余的都只能說白話,難道這許多中國人,就都是卑鄙,沒有價值的么?至于幼稚,尤其沒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對于老人,毫沒有什么可羞一樣。幼稚是會生長,會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敗,就好。倘說待到純熟了才可以動手,那是雖是村婦也不至于這樣蠢。她的孩子學走路,即使跌倒了,她決不至于叫孩子從此躺在床上,待到學會了走法再下地面來的。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態度,就不容易真,講演時候就不是我的真態度,因為我對朋友,孩子說話時候的態度是不這樣的。——但總可以說些較真的話,發些較真的聲音。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三閑集·無聲的中國》

7

在一個深夜里,我站在客棧的院子中,周圍是堆著的破爛的什物;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成了這樣的幾句: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要寫下去,在中國的現在,還是沒有寫處的。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

8

數年以前,中國的學者們曾有一種運動,是教青年們躲進書齋去。我當時略有一點異議,意思也不過怕青年進了書齋之后,和實社會實生活離開,變成一個呆子,——胡涂的呆子,不是勇敢的呆子。不料至今還負著一個“思想過激”的罪名,而對于實社會實生活略有言動的青年,則竟至多遭意外的災禍。譯此篇訖,遙想日本言論之自由,真“不禁感慨系之矣”!

作者要書齋生活者和社會接近,意在使知道“世評”,改正自己一意孤行的偏宕的思想。但我以為這意思是不完全的。

第一,要先看怎樣的“世評”。假如是一個腐敗的社會,則從他所發生的當然只有腐敗的輿論,如果引以為鑒,來改正自己,則其結果,即非同流合汙,也必變成圓滑。據我的意見,公正的世評使人謙遜,而不公正或流言式的世評,則使人傲慢或冷嘲,否則,他一定要憤死或被逼死的。

——《譯文序跋集·<書齋生活與其危險>譯者附記》

9

我現在對于做文章的青年,實在有些失望;我看有希望的青年,恐怕大抵打仗去了,至于弄弄筆墨的,卻還未遇著真有幾分為社會的。他們多是掛新招牌的利己主義者。

——《兩地書·八五》

10

稚氣的話,說說并不要緊,稚氣能找到真朋友,但也能上人家的當,受害。上海實在不是好地方,固然不必把人們都看成虎狼,但也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

……

青年兩字,是不能包括一類人的,好的有,壞的也有,但我覺得雖是青年,稚氣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見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這種人來往。

——1934年致蕭軍、蕭紅

11

名人,闊人,商人常常玩這一種把戲,開出一個大題目來,熱鬧熱鬧,以見他們之熱心。未經世故的青年,不知底細,就常常上他們的當;碰頂子還是小事,有時簡直連性命也會送掉,我就知道不少這種賣血的名人的姓名。

——1934年致蕭軍、蕭紅

12

中國事其實早在意中,熱心人或殺或囚,早替他們收拾了,和宋明之末極像。但我以為哭是無益的,只好仍是有一分力,盡一分力,不必一時特別憤激,事后卻又悠悠然。我看中國青年,大都有憤激一時的缺點,其實現在秉政的,就都是昔日所謂革命的青年也。

——1935年致曹靖華

摘選自《魯迅論人生》,魯迅著,王培元編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