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強大腦」霍金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悼念方式,我選擇獨自觀看電影《萬物理論》來紀念這位科學巨人!
“他在21歲罹患頑疾,從此他的后半生就在輪椅上度過,只能通過三根手指表達自我的他,并沒有被生活的挫折打倒,而是頑強的活下去,繼續探索宇宙的奧秘……”
《萬物理論》是由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懷爾德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改編的電影《萬物理論》,為我們展示了科學家做為人肉體凡胎的一面。主要講述的是霍金與簡在劍橋的愛情故事和婚后生活。在霍金和簡的婚禮之前都是浪漫的色調。
無論是兩人在湖畔的草坪上拉著手轉圈,還是在光線陰暗的舞會上關于“信仰”的談天,都有一種近乎純真的浪漫情懷。
霍金21 歲時,霍金被診斷出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漸凍癥”)。醫生預計他只能活兩年。
當時,非常理性的霍金放棄社交,放棄戀愛,將自己關起來,當簡來找他時,他說自己只有兩年活頭了。他需要工作。他的工作就是那個關于宇宙的信仰——一個解釋宇宙的一切的方程、萬物的理論。
回顧他們在舞會上的初遇。霍金用“人類都需要信仰”挑起了話題。
但面對簡的問詢,他稱自己是無神論者,信仰的是一個解釋宇宙的方程。
詢問簡是否也不信教時,簡則篤定的說自己信仰英國國教。在談論起宇宙學時,他就像一個國王一樣自信而篤定。
而簡對于信仰的回答也是那么干脆利落,毫不遲疑。
對這個世界本源認識的沖突,在那時就注定二人的痛苦與分歧。
但愛情偏偏干柴烈火的發生了,有人說是對異質學科的神秘感促成了兩人的姻緣,我想不妨僅把愛情當做一切的起因。
愛情讓簡找到了把自己關起來的霍金,她用自己的溫良打動了愛人。
在兩人的爭執被協商一致化解后,一個細節暗示了之后的劇情走向——簡用自己的裙角為霍金擦眼鏡,并說他的眼鏡總是那么臟。
簡會悉心的照料好霍金,做最賢的妻。在踏進霍金房門的時候,她也以為自己可以甘做“背后的女人”。
在此后的婚姻生活中,霍金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越來越高,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
他們孕育了很多兒女,而簡是必須為操持整個家庭而忙碌的那個人。
他們的矛盾越來越深,霍金忙于工作,且既不能幫助撫養孩子,也不能幫助操持家務,每當他試圖分擔簡的繁重勞動,就造成更壞的后果。
簡則像一根繃緊的弦,一只不敢停下的陀螺,旋轉與家庭與霍金身邊,甚至顧不上信仰上帝。
他們之間的矛盾,看上去像所有夫妻的矛盾,但他們又并非所有平凡的夫妻,為瑣碎的沖突寸土必爭,最終分道揚鑣。
在這形而下的矛盾之外,他們更大的矛盾是形而上的。
霍金在宇宙學上的成就越高,探索越深,他對于“上帝論”的否定就更加徹底。而對上帝有著堅定信仰的簡,則不能忍受他在話語權上的壓倒性勝利。
英國作家勞倫斯曾提出一套關于能量的兩性理論,他認為無論男人女人,在愛情中都相互釋放能量,如果能量能夠勢均力敵并彼此促進,那么他們就能收獲理想的愛情。
但很多時候,婚姻生活中往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簡不能像伊萊恩那樣順利的幫助霍金使用三根手指表達自己,霍金不能像喬納森一樣與簡在同一個上帝面前產生共鳴。
他們為彼此嘗試過千千萬萬次的讓步與妥協,最終發現無論什么樣的妥協,都有一個界限,而似乎只有跨過那個界限,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與統一。
簡和霍金都在用畢生的努力調和著豌豆和土豆的沖突,一個想解答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矛盾,一個想解答信上帝者和無神論者的矛盾。
霍金說了一段模棱兩可的話,讓簡以為他終于贊同了她的信仰,欣喜不已。
他為了贏得妥協,越過了自己的界限。
看到愛人的幸福他也感到快樂,但界限同樣刺痛了他。霍金和伊萊恩一起去了美國,簡去教堂尋到喬納森。
這不會是故事美好的結局,因為他們是霍金和簡,他們不會讓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
他們終于找到了解決之道。用影片接近尾聲時霍金回答記者問的一段話可以說明: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
人類一直渴望了解,
世界潛在的自然法則,
應該有什么很特別的關于宇宙的邊界情況,
還有比沒有邊界更特別的嗎?
人類的努力應該是沒有邊界的,
我們千差萬別,
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糟糕,
總有你能夠做的事情,
并且能夠成功,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為了希望而沖破努力的全部“邊界”,不論是為了婚姻的和諧,還是科學的結論,行動總是會值得的。
在影片的結尾,簡以家人的身份回到霍金身邊。
色調變成了暖黃色,暗喻著人類只要追尋光明,光明就或遲或早的總會到來。霍金看著三個活潑的孩子對簡說,看我們的創造。正印證了他的答案——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影片自此迅速倒放,將簡和霍金過往的一切幻燈片一般的展示,回到了他們的初見與初心。再次強調了生命與希望的哲學。
至此,這部影片,也透過人物傳記、愛情故事的外殼,抬出了另一個層次。
借用霍金這樣一個不凡的人,和長久以來默默做著背后女人的簡,揭示了一個有關宇宙,有關人生哲理,也有關人類的本性的法則——永無止境。
這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尤為可貴的,就是他超越了霍金科學家的光環,從凡人與超人的兩個角度透視霍金,也從霍金透視人性。
2018年3月14日,是霍金離開人世的日子,在這個時刻,我們不必陷于沉痛,因為科學家已經用傳奇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