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的群資料整理目錄
出彩分享一:希坦情緒密碼六十秒分享a、b
出彩分享二:希坦管家——笑話a、b、c、d
出彩分享三:你知道如何有效的突破“瓶頸”嗎?——陳瑞
出彩分享一:希坦情緒密碼六十秒分享a
這里是希坦情緒密碼六十秒的語音分享。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馬拉松這項運動,我想現在馬拉松越來越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成功的將參與者的注意力從原來比賽的競爭轉移到對個人的目標達成上來,這個轉化并不是很容易,因為很多人從小就一直被訓練的思考架構——不是贏就是輸。任何合作的提議都被用懷疑的目光審視:這是對手的新花招嗎?但是你有看過兩人合作拉鋸子鋸木頭嗎?這個合作的前提是相信對方在拉完后會完全放松下來,這樣你才不會一直用力。我想任何在情感上做出的讓步和犧牲都是值得的,其實對方也只是無法戰勝自己的不信任和懷疑的抗爭者。
出彩分享一:希坦情緒密碼六十秒分享b
這里是希坦情緒密碼六十秒的語音分享。好多宗教和哲學都認為人生是痛苦的,這是因為它們并沒有處理這些情緒和心靈通苦的技術,它們頂多讓心靈靜止一下,比如靜坐冥想。它們認為當頭腦靜止的時候,痛苦就結束了,但是你如何能使一個二十一世紀的頭腦禁止呢?二十一世紀的頭腦,至少花了十二年以上的時間在學校里學習如何焦慮,至少看過七萬五千個廣告、觀賞過兩萬五千個小時以上的言情戲,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貨——不過是遺留下來一些情緒上的傷痕。我想如果釋迦牟尼佛有一個二十一世紀的頭腦,他也會說人生是劇烈的痛苦的!好吧,來學習心態情緒密碼,讓你擁有掌控情緒的技術。
出彩分享二:希坦管家——笑話a
初中的時候去食堂吃飯,吃完了準備起身去洗碗,一轉頭撞到柱子上,因為是棚子搭建的食堂,棚子發出聲音一直在回蕩。全部人齊刷刷看著我,吃飯的、排隊的,我蒙了……后來我鼓起勇氣理直氣壯的走了
出彩分享二:希坦管家——笑話b
昨天朋友叫我去她家吃飯,打電話問我怎么還沒到,我:“回家拿點東西,馬上到!”她:“你這人真是的!來就來吧,還拿什么東西,!”我。。。。。。回家拿上充電器,然后默默地去超市買了些水果。
出彩分享二:希坦管家——笑話c
弟:哥,我今天被騙子騙了500塊,我去報案警察叔叔說,金額不足3000不能立案哥:那就算了吧弟:然后我又給騙子打了2500
出彩分享二:希坦管家——笑話d
“能用一句話描述在堵車的感受嗎?”“少小離家老大回!”
出彩分享三:你知道如何有效的突破“瓶頸”嗎?——陳瑞
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瓶頸,生活中最常見的瓶頸莫過于來自交通瓶頸的擁堵現象,那么我們就從一個交通瓶頸的案例出發,來看看如何能有效突破瓶頸、提升效率!
道路的規劃中,但凡出現多條路匯聚到一條路通行時,往往這條被匯聚的路肯定成為交通瓶頸,以珠海為例。珠海的板障山隧道是連接香洲和拱北的必經之道,在隧道兩頭,原本3條路,總計7車道的車流,要匯聚到2車道上,自然形成了很大的瓶頸,示意如下:
單向7車道的車流,匯聚到2車道里面通行,形成擁堵,成為通行瓶頸,這個是常識,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往往看到這么一個現象:就是大家都涌到隧道口,想快速進入隧道的時候,越是相互搶位、卡位,然后就越慢——往往隧道口很擁擠,可是進入隧道后,車流稀散、反而可以提速了。原本設計隧道的車道通行效率為60臺/分鐘,但實質上只能達到30臺/分鐘,也就是說實際上隧道自身的通行潛力僅僅利用了一半,有50%的通行能力給浪費了。
那怎么辦了,給隧道擴容當然是最直接的辦法,但在擴容前,如果能把另外50%浪費的通行效率提上來,其實也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首先,我們在路口設置紅綠燈,不讓所有的車都同時間涌向隧道口,這時你會發現,通行效率上去了。但隧道口還是會塞,為什么呢,車仍然很多,隧道口還是會出現擁擠、卡位、搶位的詳細,那接下來怎么辦呢?
然后,我們看到,道路主管部門做了更進一步的改變:
1)在隧道入口向外延長的1公里范圍內,利用柵欄設置分道線,讓車輛提前按照2車道排隊進入隧道;
2)在車道多的迎賓北路上,增加分道通行的紅綠燈,進一步減少同一時間進入隧道的車流;
這樣做的一個變化是:
第一、同一時間涌向隧道的車,始終保持只有2條車道的車輛,從而解決了隧道口擁堵的問題;
第二、提前分道,讓車輛在隧道外提前分好,適當犧牲外部車道的通行效率,來適應隧道的2車道的通行速度。
這么一處理,別說,隧道的通行效率還真的上去了,從原來每條車道只能30臺/分鐘,提升到接近50臺/分鐘,也就是通行效率達到了設計的80%以上,較之前的50%有了明顯的提升;
附車道的分流紅綠燈設置示意圖: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沒有擴容的情況下,使得通行效率得到提升了呢?其實細心的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就是通過緩解在隧道口的擁擠,搶位,提前讓車輛適應2車道和車速帶來的效率提升;
那么,這種提升效率的方法有沒有理論依據呢?是有的,在TOC的瓶頸突破理論里面,為了更充分的發揮瓶頸的潛力,我們實質上要做的就是:
1、從系統的角度,讓非瓶頸環節為瓶頸環節讓步,適當減低非瓶頸環節的效率,來適應瓶頸環節的效率;
2、給瓶頸環節創造更多的有利于挖潛的條件;
交通的瓶頸大家見得多了,也好理解,那么生活中、工作中的瓶頸也可以這么來處理嗎,其實原理都是一樣的;
一個軟件型的公司,當市場好的時候,業務訂單突發猛進,而這個時候,往往產品交付、研發部門成為了瓶頸,可是就好比這個交通問題一樣,當業務量越大的時候,其實交付效率往往比平時業務量小的時候更低,產出更低。雖然不斷的用加班加點來彌補,仍然不能有效提升交付效率。為什么呢?因為產品和研發往往在項目訂單壓過來時,經常需要在不同項目間來回切換角色、同時產品需求和研發本身的代碼質量會因為進度而下降,而這往往會帶來項目交付的反復。而實際上,把項目過程中的反復全部加起來,你會看到,項目整體交付效率比不忙的時候更低。
那怎么辦了,現實的做法應該是:
1、首先對研發和產品部門進行充分挖潛,而最好的發揮他們潛力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在項目周期內保持專注度;
2、業務部門,適當的犧牲效率,一是輸入的業務單應更多的聚焦在老客戶,二是讓其他部門為產品研發部門減負,把更充分、更具體的東西輸入到產品、研發部門。
這原本是很淺顯的道理,但事實上我們經常看到的做法卻是:
1、增加更多的項目管理人員,把產品和研發人員同時分配到多個項目中,項目管理人每天去跟蹤產品和研發人員進度;
2、多個項目的人往往同時找某一兩個人,讓他們在不同的項目中不斷切換,而總體效率,比一個一個項目排班的效率低了很多;
3、不對業務部門的輸入進行更好的定位和分析,有單就要做。
大道至簡,TOC的瓶頸突破理論和方法,核心就在于你認清楚瓶頸在哪里,然后你能不能讓非瓶頸環節為瓶頸環節讓步,表面上犧牲了一些部門的效率,但實質上整體系統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