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書評達人的著作寫書評很難,尤其是這位書評達人還是一位擅長暴力破解英文書的學霸。坦白說,相比這本集結成冊的《我們為什么總是看錯人》,關注他的公眾號:BetterRead可能更有意思一些。
書是一種載體,相對于自媒體按篇章來看比較隨意,集結成冊的書籍更需要一些內在的邏輯體系和分類方式,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為什么總是看錯人》就有些拼湊之嫌了。書中大量的引用和案例,大抵需要一定閱讀量為基礎的人才會跟得上,這里或許可以標榜一下自己,至少看下來覺得還行,因為確實是有不少出彩的內容。
學霸的特點在于博覽群書的同時還能匯總思考的閃光點。書中涉及博弈論、經濟學、認知心理學、概率論、物理學、機械學、圍棋、育兒經、歷史、政治、傳播學、讀書技法等等,各種觀點和分析信手拈來,可見功力深厚。但論及可讀性和趣味性就得打個折扣了——這本書在豆瓣的評分很低,原因大概就在這方面,相信很多人都是沖著王爍的名頭和羅輯思維的推薦才去買的,買了讀完,期待落空,必然要吐槽一番——這是爭議,起碼有比沒聲音來得好。
關于爭議,王爍以一名專業知識搬運工的身份介紹了三點原因用以解釋我們為什么總是看錯人:
1.真實世界不是我們能看到的,我們只是腦補出了一個樣子并相信它。
2.所處環境對我們的認知和行為影響遠比我們自己以為的大得多。
3.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大多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
這些解釋很到位,但那份“看錯了人”的感覺還是難以消弭——是的,就是感覺,很多時候你以為獲取的是知識、是技能,其實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如此而已。
翻看王爍的文章,這樣的“感覺”很多:覺得內容很專業、覺得作者很淵博,覺得視角很獨特……正是在這樣的感覺里,才收獲了不少啟發。所謂看錯人和看錯書很像,都是預設太多期望太多的結果,就像盲人摸象一樣,觸及的有限,卻在心里埋下了所謂“正確”的根,就像用慣了錘子,會把一切當釘子一樣偏執。
其實吧,這就是一本學霸的讀書筆記。隨手翻翻,開拓視野也開啟思路。看看王爍怎么看書、看了什么書、怎么評書確實也獲益良多,至于別的什么,那就各看各的吧!
我們為什么總是看錯人,只因為沒把人當人看,看成了偶像、需求、身份,沒看見也不打算把人當成一個人看而已。所以才有了這么多指手畫腳,特別是在有所付出的時候(比如買了書),更強化了這種想當然。認為錯,因為預設了對,倘若不能有開放的心態去感知當下,那么一切都是錯的。這尤其是對讀書人的告誡:讀了那么多書,可能只在強化已有的認知。
好的閱讀先得放空自己,在過程中積累和思考,做好記錄,這方面尤其推薦王爍的讀書方法,這本書之后的書單和他的點評恐怕更是容易被忽略的亮點——即便只是一家之言,也是很好的顧問。在繁雜的信息中,有這么個“顧問”幫忙篩選不是很好嗎?還有什么好強求的呢?
突然想到,自己不也正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