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新聞》,揭示你不知道的媒介運作規律

《做新聞》是美國作家蓋伊.塔奇曼的一本新聞學著作,這本書真的有點難讀,在開篇黃旦老師的導讀就涉及了很多社會學的概念,但也正是這篇略顯長度的導讀會幫你梳理整本書的框架。讀不懂沒關系,那就讀完整本書再來讀一遍吧。

下面開始書籍內容分享

內容概述

《做新聞》是一部專注于媒介組織,兼具實踐性研究與理論性研究的作品。開篇第一句話,寫到:“新聞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窗口是塔奇曼給新聞做的一個比喻,通知這個窗口,我們看到外部世界的信息,與外部世界發生著聯系。既然是窗口,那么窗口的大小、位置、光線都會影響信息的接收,都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全書圍繞著窗口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窗,后窗。前七章是前窗的部分,主要著眼于媒介組織的實踐研究,包括新聞的采集,敘述和分發,記者編輯的工作等。后三章是后窗的部分,從理論的角度去分析新聞為什么是這樣的運作機制。

核心分享

導讀中寫新聞與社會現實的關系,我們都知道新聞描述的是客觀真實存在的事物,但新聞等同于社會現實嗎?李普曼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指的是新聞不是客觀事物真實性的鏡子性的再現,而是經過加工選擇加以結構化之后的呈現,我們看到的現實是媒介想要呈現的擬態環境,是媒介建構的現實。

新聞是一種框架,人類的任何思考、行為都是在一定的框架內運行的。我們通過經驗、知識完成自己的框架建構,框架形成之后又指引著我們下一次的思考和行動,行動中產生的新知識加深或者重構框架,如此循環往復。新聞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上的框架,它在空間上形成一個新聞網,網的節點、大小決定著哪些事件被覆蓋。它在時間上給新聞進行典型化的分類,突發性新聞、發展性新聞、延續性新聞等。

框架給新聞的運作制定規范,什么樣的事件可以進入流通領域成為新聞?新聞事件的敘述要遵守什么規范等。電視新聞亦有鏡頭語言的框架限制,展現人物的身份地位,鏡頭里中景保持客觀??梢哉f,框架理論是書中新聞生產的一個主線。

感悟體會

正所謂:“任何行業都是對未知者的陰謀”,很多事物都有前臺和后臺,我們看到的前臺是事物呈現出來的表像,我們看不到的后臺有事物的規律和邏輯。研究某樣東西,只有表面的東西是不夠的,還要進行規律理論的分析與探索。

新聞是框架,世間的任何事物也不可能離開框架而發展。我們的文化、知識、制度無一不是塑造一種框架,當我們進入這個框架以后,就削弱了結構改變能力。

學著去增強自己的反思批判能力,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會有醍醐灌頂的發現,會有豁然開朗的瞬間。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