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有安全感?

我為什么會缺乏安全感?為什么當大寶淘氣過后大哭時,我很少做出回應?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寶寶有安全感?這幾個問題,在我聽了張怡筠在喜馬拉雅的親子情商課后,都得到了答案。

這是第十課,“如何控制情緒,修補親子關系?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培養(yǎng)?”。張老師說,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于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對他情緒的理解、接納,以及積極、及時的回應。

心理學界有個著名的跟安全感有關的實驗,叫嬰兒陌生情境實驗。實驗結果把孩子的依戀風格分為四種,其中矛盾型依戀模式-不安全的依戀模式-的形成,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做出非常不一致的反應。心情好時積極安撫孩子,心情不好時對哭鬧的孩子不理不睬,甚至大發(fā)脾氣。這正是我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方式。

爸爸脾氣大,和媽媽的相處很多時候都是不愉快的,而他們在面對子女的時候,也總是受他們自己本來心情的影響,經(jīng)常發(fā)脾氣。記得小時候,爸爸很喜歡在飯桌上對我們進行“政治教育”,印象中我不知有多少次強忍眼淚而不成功,最后低頭默默放下碗筷,也不知有多少次是直接放下碗筷,跑到樓上關上房門默默流淚。

這種情況下,媽媽總是在收拾好飯桌后特意給我做碗熱乎乎的飯菜上來,敲門,苦口婆心勸我吃,說著“你不吃飯叫我心里怎么過得去…”這時我才為了媽媽把飯吃下去。

我內心確定爸爸媽媽都是非常愛我的,但是他們受自身能力所限,方法不對,在我有需求時,時而能幫助我,時而非但不能,還起到反作用。

正如張老師所說,父母對孩子這種不一致的行為會令孩子不能確定父母是來幫自己還是來罵自己的,最終形成矛盾型的依戀風格,長大后會非常粘人,內心充滿焦慮,需要別人不間斷地對自己好,才能確定自己是有價值的。做父母時也更多是需要,而非付出模式。這正是我。

在拍拖時我就非常的粘男朋友(現(xiàn)在的老公),即使在一起上學上課,即使一天有兩餐一起吃、吃完散步隨后送我回宿舍、一起上晚修,一天仍然要手機聯(lián)系幾次(想起來自己都覺得恐怖)。即使他為我付出了他所能給的一切,一旦他有一次做的不夠好,我就感覺非常不好。

直到最近,才學會跟自己說,他的行動一如既往,這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言語表情,無需介懷。父母的負面影響跟隨了我這么多年,我經(jīng)過這么多的反思,才能剛剛開始做出改變。所以,我還要讓自己的孩子繼續(xù)這樣嗎?當然不!

“孩子的情緒永遠需要回應,而孩子的要求則不一定要滿足。”當孩子有情緒時應該立刻做出回應,安撫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他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才能積極探索。

情緒是沒有對錯的,所以以后娃只要不高興,我就應該接納他的情緒并立刻積極安撫。之前有過幾次,面對大哭的大寶,我竟然心中無感,或者更確切地說,不知道應該做出什么反應。

據(jù)多位長輩說,我小時候是非常愛哭的,而且經(jīng)常是用盡全身力氣地哭。她們說起這話,好像我的愛哭跟她們毫無關系。我仿佛看到小小的我,站在奶奶的屋門口,哭得撕心裂肺,然而,并沒有人來理我,旁邊的親人們心平氣和地該干嘛干嘛,甚至,繼續(xù)談笑風生。我抱了抱年幼的自己,決定以后只要兒子有情緒,就一定要立刻安撫。

上一輩欠自己的,就讓我在娃的身上彌補吧。


(重感冒,眼淚鼻涕流啊流。為了打卡也是拼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