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剛走出校門的職場新人來說,所面臨的第1個問題就是如何快速融入公司團隊。即使許多公司都有幫助新人成長的計劃,但初入職場所感受到的巨大差異仍然會使很多人不太適應。畢竟,無論生存方式,還是生存環(huán)境,抑或是評判標準,都跟在學校有著巨大的不同。尤其是初期的3~6個月,往往會決定著新人在其公司的發(fā)展前景。那么,職場新人應該如何做才能快速融入1家公司呢?
第一、交幾個新朋友
這一點無論怎么強調也不過分。因為公司里比你多幾年(哪怕只有1年)經驗的員工也可以在跟你的交流中告訴你一些基本的職場規(guī)則與公司的生存方式。雖然你并不一定需要照做,起碼也可以對公司的許多方面,比如公司文化、溝通方式、關鍵人物或利害關系等等有些了解。
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幫助解答你工作中的疑惑,緩解你在工作中的壓力。他們未必是你的人生或職場導師,但他們可以為你在職場間提供必要的緩沖。比如告訴你公司里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定,教你一些不太適合問上級的問題,跟你一起吐槽…等等。
所以,對于新人,除了完成所交辦的任務,熟識周圍陌生的工作伙伴是第一要務。在剛入職的前3~6個月里,想辦法創(chuàng)造機會跟公司里其他人一起午餐。無論是什么樣職位的人,吃東西的時候總歸更放松一些。可以比較容易的跟他們建立比較更個人的聯系。這種融合在今后可以像毛細血管一樣滋養(yǎng)你。即使老員工吃飯的標準比你計劃的高,也盡量要跟他們一起吃。這個投資絕對是值得的。
第二、敏行慎言
初入職場,很多人既想大顯身手,又擔心做錯事情被批評。處理方法其實并不難,在一些簡單的、事務性的工作上主動積極,在需要更多技能或知識的工作上多看多問就可以了。
大家通常都會喜歡比較機靈的同伴。比如一說要去哪兒出差,你馬上去查好航班路線。在領導來交辦的時候直接提供結果或建議。也許有些人覺得這種事務性的工作根本不值得去做,但其實不然。任何一項“偉大”的計劃,都是由許多事務性的活動組成的。比如需要查路線、安排行程、打印文稿、聯系相關人員等。所有這些事情都需要有人做才會發(fā)生。與其等著領導來推一下動一下,還不如主動一些提前安排好。這些東西并不需要太多的培訓和技巧,但往往能讓老同事覺得你積極主動,做事靠譜。
對于技能或知識性的工作,因為學校里的知識往往跟實際差異較大,多看多問會更好一些。即使有些做法不是非常理解,也盡量在執(zhí)行中去理解。在沒有共同經驗范圍的時候,其他人即使跟你解釋,你也很難理解其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不妨按要求先干起來,做著做著也就理解了。
從學生變成職員,是人生中很大的變化。擁抱這種變化的最好方法也是“空杯”心態(tài)。雖然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展現自己的機會。但一味維護自己的觀點則很容易給人造成很難溝通的印象。新人在職場中的參與溝通與討論,要懂得適可而止。
第三、鈍感力
渡邊沌一的這本書我沒看過,不過很贊同他的觀點。對于職場新人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現在是強調結果、狼性、快速的時代。很多企業(yè)的文化比較直接,甚至粗暴。任何人都需要做好準備接受其他人的評價、建議,甚至挑戰(zhàn)。對他人的評價過于敏感絕不是件好事。人一旦敏感了,很容易有抵觸心理。這意味著你會關上自己的耳朵或行動不積極。這很容易影響工作成果,從而帶來更多的質疑。結果會一步一步變得更糟。
即使你的同事或上級體察到你情緒上的變化,他們也未必能理解你。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小心翼翼地維護你的玻璃心。人都愿意跟成熟的人共事。成熟并不僅僅意味著知識與技能,更意味著能很好的管控自己的情緒和與人進行合理的溝通。如果你恰好碰到一個愿意維護你情緒的領導,這只說明他的成熟與教養(yǎng)。并不意味著你就可以隨意釋放自己的情緒。
第四、主人翁精神
突然發(fā)現主人翁精神是ownership一詞很好翻譯。大家進入職場,需要對公司的事務有主人翁精神。即使你不是項目經理或擔任領導崗位,也需要主動積極地為最終成果的達成貢獻自己的力量。雖然以職場老人的身份這樣說,有騙小孩子多做一點的嫌疑。但我仍然覺得主動承擔更多的職責是非常好的品質。而且,未來一定是有回報的。因為“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做得多,成長得就快,哪怕可能會辛苦一點,也會有更高的機率犯錯。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反正年輕,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試錯與成長。相反,總是推脫和逃避,就算你能力非凡,也是會自廢武功的。
進入職場的前3-6個月是養(yǎng)成工作習慣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時間里,職場新人最需要成為海綿,既要善于吸收,又不要怕被擠。與其等著所謂的生活來把棱角磨平,還不如積極地做出改變擁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