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淺薄,有的人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有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后,會覺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第一次聽到男主角外公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覺得美的不可思議了。
茱莉在她七歲的時候,她就知道自己喜歡上了眼前的男孩,喜歡上了他那閃亮的藍眼睛。于是,她開始了自己追求的道路,盡管男孩對她的心意無動于衷......
一個關于十三、四歲男孩女孩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在他們七歲相遇的那年。故事很簡單,兩個人,一棵樹,還有幾個雞蛋,卻能讓人感覺分外的溫暖。盡管這部電影有這清新純愛的標簽,但看完之后我更認為所講的是一個關于男孩女孩成長的故事,在逃避與接受之間如何選擇,分辨現實與自我認知的故事。
也許真的應該去看看這部電影,它值得你這么做。
不同于一般的青春電影里的人設,男孩是一個有些懦弱、沒有主見、并不優秀的人,女主卻是一個熱情大方,具有獨立意識,開朗的女孩。看似偶然的性格設定卻又和主角的家庭離不開關系,一方家境優渥,父親卻是尖酸刻薄,一方雖然貧窮但是家庭環境非常的樂觀與溫暖。
女孩對男孩一如既往的熱情,渴望著自己的初吻能被那個叫做布萊斯的男孩帶來。有一天,女孩的父親對她說了關于整體與部分的故事:一幅畫不僅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組合,一頭牛只是一頭牛,草地只是一片長滿青草和花朵的土地,透過樹枝的陽光也不過是一束光線,但你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卻美得不可思議。
也許父親是想告訴女孩,當你覺得一個人看起來很好的時候,你可能只是看到他的部分,當你對一個人做某種決定的時候,你需要看到的,卻是他的整體。不要讓局部蒙蔽的自己的眼睛。
女孩在一棵梧桐樹上看到了曼妙的風景,每一天的朝陽與夕霞都是不一樣的色彩。 “有時落日泛起紫紅的余暉,有時散發出橘紅色的火光燃起天邊的晚霞。在在絢爛的日落景象中,我慢慢領悟了父親所說的整體勝于局部總和的道理。”
樹上的風景是一個十四歲女孩的全世界,她將自己的認知、憧憬與美好,通通融進了樹的每一條枝椏里,每一絲葉脈中。這棵樹和眼前的風景是局部大于部分之和的,就像她所認為的布萊斯一樣。
當男孩在面對即將被砍去的梧桐樹選擇了回頭的時候;當自己發現他總是將自己給他的雞蛋轉身偷偷丟進垃圾桶的時候;當聽到男孩對自己和自己的叔叔加以諷刺的時候,女孩開始覺得,布萊斯的藍色眼睛就和他的人一樣空洞。
男孩總是不敢面對那個叫做茱莉的女孩,甚至是討厭她。直到在八年級的時候,這個待著梧桐樹上不肯下來而耽誤工人砍樹,甚至因此登上當地報紙的女孩在他的心中越來越難以琢磨。
男孩不想違背父親的想法,便在心里認同了茱莉家臟亂不堪;因為不想反對朋友的意見,便可以認同朋友對茱莉及她叔叔的諷刺與侮辱。直到女孩開始疏遠他,他才得以漸漸認識自己內心—茱莉對于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部電影有關青春的故事也遠遠不止這些,主角的人生價值觀也是在故事中建立的。這是一部有著變化的電影,也正是這一點,讓“怦然心動”這個充滿感性的名稱也多出了幾分哲理的味道。能夠讓人咀嚼并口齒生香的,也正是這一點。
茱莉面對腦力殘疾的叔叔報以接受的態度;對于自己的貧窮卻并不偏見;對自己的愛情也能夠用自己慢慢建立的價值觀去細細的感悟與衡量。女孩父親對弟弟的堅持不懈,為了正確的決定,不得不做出的一些犧牲。熱情追求音樂夢想的兄弟和談到音樂開始沉默寡言的男孩父親,還有女孩父母對于孩子情竇初開的關懷與引導等等,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此外,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也是頗具特色,本文就不點破了,也算是一個保留的小驚喜。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世人萬千種,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