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 |《這些人,那些事》: 回憶是奇美的

這本書全部是由回憶回憶性質的文字組成。

有網友問吳念真在寫這些故事時,到底是什么樣的心情?

吳念真回答: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這句話,來自《麥克阿瑟回憶錄》。

吳念真把它引用來形容自己回憶往事時的百感交集,是恰當的。這位號稱“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和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一樣,在面對那些深情深刻的過往時,竟也有了茫茫往事不知從何說起的感慨。不過,他比我們幸運的是,可以用手中筆,或寫意或工筆地,把一腔心事渲染在紙上。

其實,我們也是幸運的,可以看到這些悲欣交集的故事。

而且,在我看來,書里故事,是悲多于欣的。但這悲又不是涕淚滂沱、大放悲聲的那種悲。有人說,人到中老年,見得事多了,心就硬了。這話固然有一些道理,但我看有些人那不是心硬了,而是麻木了。而作家則不同,作家這種族群,大概是到了八十九十,心依然柔軟而濕潤的吧,只是外面會多一層保護殼,像蚌殼一樣,而里面依然深藏著一顆珍珠一樣的心。

吳念真在寫到自己的母親時,回顧了她艱辛的一生,回顧了體弱多病的自己怎樣得到母親悉心照料,最終起死回生。后來,母親骨癌去世了。到了末期,全身骨頭一碰即碎。作者在心里自問:

我曾想過,媽媽會得骨癌,到了末期全身的骨頭甚至一碰即碎……是不是就因為這輩子的身、心都一直承擔著過量的負荷?

作者的本職是編劇、導演,前面的文字也極有畫面感,而這篇的末了這句,卻像一句娓娓道來卻又極富力量的獨白,一下穿到我心底深處。緊接著,就是黑幕音樂起的感覺,文字雖然結束了,可內心的震撼才剛剛啟奏。

《遺書》這篇,是回憶自己的一個弟弟。

兄弟兩小時候站在家鄉山上望城里,無限憧憬。長大后先后進城,又站在寫字樓寬大的窗前望家鄉的山。不同的是,哥哥此時是一家公司的老總,而弟弟在他的公司打工。弟弟在強烈的挫敗感的刺激下,染上了賭癮,借下了高利貸,最后坐在車里用尾氣自殺了。死前留下一份遺書,寥寥數行,最后一句觸目驚心:

作你的弟弟,真累啊。

每個人到中年的人,看到這篇,大概都會或深或淺地有一點觸動吧?

到了人生的中間節點上,往前看不到起點,往后終點已經隱隱在望,然而一事無成的傷感大概也會突然升起吧?這種失敗主義的情緒真的可以在瞬間擊斃一個中年人本就脆弱的內心。

可是,這篇的意蘊又分明不是三言五語就能說清的:

小時向往都市繁華,成年了又思慕幼時的單純與無憂無慮。

小時兄弟手足,長大親情陌路。

為什么失敗主義像癌癥一樣無法治愈?

或者作者在這篇里也表達了上述這些思考。

可是,他都沒有明說。可是我又分明有這種感覺。

一個好作者,總是會把欲言又止的那部分,留給看書的人。而看書的人,極力在字縫里看出沒說的那部分,并由此打通與作者的內心聯接通道。

其余像《年糕》《邂逅》《美滿》《重逢》《寂寞》《儀式》《陳設一個家》《淪陷》《笑容》這些篇,簡直每一篇就是一部畫面沉穩色澤飽滿的電影,畫面感極強,但是有不僅僅只有畫面,灌注其中的深沉而飽滿的情感,才是這些畫面的靈魂。

讀完這本書,我突然發現自己忘記了好久的那些基本而樸素的道理,被一一喚醒了:

比如,寫文章、寫劇本,其實沒有那么多技巧,最重要的一條,走心。

再比如,除了我上面舉的這些篇以外,其余篇或許也不錯,只是我覺得稍有瑕疵:

結尾處,生怕讀者不懂,總要點一下題。

這就好比一個愛你的人,百般愛撫之后,忽然來了一句:

你看,我多愛你啊!

雖則不至于起雞皮疙瘩,總覺得有些多余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父親在院里編籮筐 母親在搽著玻璃窗 我在屋后的楊樹上 眺望云朵和遠方 還有那心中的理想 老鵲在高枝嘰唱 啄木鳥啄著...
    葉落歲暮閱讀 252評論 0 3
  • 陪伴了你們大半個青春的是周杰倫是五月天是林俊杰是梁靜茹是孫燕姿,其實我也一樣,但對我來說還有一個范瑋琪。 “喜歡范...
    _Silvia閱讀 161評論 0 0
  • ? 我可以做完,并非實在不行。 才剛報名“分身術訓練營”就遇見接二連三的小挑戰。想想報名的初心,現在,連抱怨也不太...
    小蒙0307閱讀 339評論 2 1
  • 嘆!近幾月某公眾事件引得魑魅魍魎層出不窮,顛倒是非黑白,趁火打劫 借刀殺人 無中生有 各種反間計,看來是熟讀三十六...
    千山小飛鳥閱讀 261評論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