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析的文章是大J的《這就是我給孩子最好的愛,很簡單,但卻很用心!》。
讀大J的文章,每次都很受啟發,她的文章特點是:
第一,標題還不錯,像本篇,“最好的愛”“很簡單,卻很用心”都不錯;
第二,每次文章的配圖,高端大氣上檔次,是一些英文諺語或者相關的圖,也不知道她是從何找到的;
第三,她的文章理論和實踐并行,而且她每次必舉自己女兒小D的例子,小D出現了什么問題,她是如何解決的,她說了些什么,她說了什么,并且最關鍵的是,有什么樣的效果,這都非常吸引人。這啟示自己,你寫文章,必須要重視實操實踐部分,否則沒有人會讀的。
第四,就是一定要多思考,多反思,多寫,我相信她也不是什么都懂,不過每次遇到問題都會問自己為什么,如何解決,然后都記下來,寫下來,日積月累,越寫越多,越寫越好,還有讀者提供更多的素材。要做個育兒的有心人,向大J學習!
第五,就是要讀她文后的留言,觀察媽媽們都有哪些困惑和疑問。
文章框架: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一.為什么要DIY繪本?
寶寶的具象思維,更有教育意義
二. DIY繪本的作用及類型
1.認識人物地點:認識陌生人(小D我的家庭)、我的爸爸、我的托班
2.想要培養的品質:我很勇敢、幫玩具回家、再見奶精靈
三. 如何DIY繪本
文章特點:
每次讀大J的文章,最喜歡讀的就是她的例子部分,看她如何解決問題的,非常非常有啟發性,就想照貓畫虎copy下來,等以后有了積累,我想自己也能更創造性的發揮一下。
第一個例子,小D《我兩歲啦》的繪本就啟發了我,我也一定要用心為女兒做一個這樣的繪本!也可以給老人看。
第二個例子,《我的家庭》幫助孩子消除陌生感,《我的爸爸》幫助孩子更好的認識爸爸對她的愛,《我的托班》幫助孩子提前認識她要上學的地方。這三個例子都是小D的親身經歷,非常有借鑒性,自己都能用到,像現在帶著娃在老家,就可以做個《我的爸爸》讓孩子一直記著爸爸,等回京自己去馬來西亞了也能更好的適應新的照顧人。
第三個例子,《我很勇敢》太棒了,如果孩子也出現這種摔倒了就不停撒嬌地哭,自己就應該強化她勇敢的品質,讓她大大咧咧一些。《幫助玩具回家》等女兒稍微大一點,馬上就能用到了。《再見奶精靈》是自己急需的,馬上要去馬來了,希望借此機會給她斷奶,就可以多看些這些圖片,也多跟她講,跟她溝通。
默仿:
“正面強化”,一直是育兒中的一個關鍵詞。電影《盜夢空間》里講“如果我告訴你不要想大象,你的腦子里會想什么?肯定是大象!”這是三年來一直提醒自己,也是不斷跟新手父母分享的。
我們希望孩子吃飯時不摔碗筷,不要說,“不要扔碗”,而是說,“我們吃飯時要把碗放在桌上”;
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大叫,不要說,“不許大叫”,而是說,“我們要用溫和的聲音說話”;
我們希望孩子細心,不要說,“不要馬虎”,而是說,“我們要仔細審題”。
小D上個月的繪本《我要勇敢》,就是這個思路的拓展。兩個月前,小D出現一些反復,就是一點點磕碰,她都會出現大叫,撒嬌似得大哭。我當時也采用了共情對她的情緒進行安撫,但我還是希望她能夠明白,摔倒沒關系,自己爬起來就好。說教的效果當然不理想,所以我想到了DIY繪本的主意。
書里就列舉了她勇敢的行為,比如“我叫Dorothy,我很勇敢;我一個人坐校車,我很勇敢;我摔倒了馬上爬起來,我很勇敢”。真的不要小看繪本的力量,這些話慢慢就變成了她心底的話!她不僅不害怕自己摔倒,還會去勸其他小朋友,“It's ok to fall; we are brave.”
“正面強化”,一直是育兒的一個關鍵詞。套用電影《盜夢空間》里的一句臺詞,“如果我和你說,不要在腦子里想大象,你想到的是什么?肯定是大象!”,這是三年來我一直提醒自己的,也是反復分享給很多新手父母的話。
如果你希望孩子吃飯時不亂扔碗筷,不要說,“不要扔碗”,而是說“吃飯時,我們把碗放在桌上”;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大叫,不要說,“不許大叫”,而是說,“我們用溫和的聲音說話”;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粗心大意,不要說,“不粗心”,而是說,“我做題時,會仔細審題”。
小D上個月的繪本叫《勇敢的我》,就是這個思路延伸的。她兩個月前出現了一個反復,就是一點點磕碰(沒有摔疼),就會出現特別大聲、撒嬌似的大哭。我當時也使用了共情來安撫她的情緒,但我還希望讓她明白,摔倒沒關系的,我們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說教的效果當然不理想,于是我就想到了繪本DIY的主意了。
書里就列舉了所有她勇敢的行為,比如,“我很勇敢,因為我叫Dorothy;我很勇敢,我一個人坐校車上學;我很勇敢,我摔倒后自己爬起來”等等。真的不要小看繪本的力量,這些話慢慢地就變成了她自己心底的語言。她不僅不再害怕自己摔倒,還會去勸其他孩子,“It's ok to fall; we are brave”(摔倒很正常,我們都非常勇敢)。
總結:
每天積累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