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讀新華社文章:“還記得這雙大眼睛嗎?背后的故事,竟如此令人感慨萬千!”
怎么能不記得?
首次被這雙大眼睛震撼到是我剛剛大學畢業那年到大學教書。
記得是20多年前一個周五的下午,剛剛開完單位例會,我正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回十多公里外的家。心中竊喜,今天領到了我為人師第一個月的薪水--285塊人民幣!這也是我人生第一筆正式工資。盤算著要如何使用這筆頗有紀念意義的微博的薪水。
剛出單位不遠,在十字路口一角的墻上,不知何時懸掛了一幅巨幅的大眼睛。鋪面而來,無比震撼!
簡易桌后面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希望工程’:貧困地區的女孩子上不起學,如果能捐助450塊,就可以幫助并保證那里一個女孩子能從小學一直上到初中畢業。
那個瞬間,是我第一次突然明白:對一些人來說這么少的錢,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卻是無法企及的,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
除了像這樣類似‘乞討’的方法外,她們別無它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就這樣,我掏出了剛剛到手的第一個月工資285塊,又賠上了自己腰包里100多塊,湊夠了450塊,捐助了一個女孩的12年學費。
我的第一筆工資變成了人生第一筆善款。
晚上回到家,兜里空空如也,我還要跟父母張口借錢買下兩個月的饅頭吃。
我雖然慚愧,可是還能安慰自己:雖然自己也入不敷出,兩個月的工資當下于我也很重要,可如果從人生的長河計算,這樣的‘損失’應該不會對我的生活產生巨大負擔;而這一點點錢卻又可能幫助了那個女孩一輩子。值!
時光荏苒,也許就是這雙大眼睛,在我心里播下了‘慈善’的種子。
沒成想后來我會轉行,有機會做了很多年‘專業’慈善。
因著工作的原因,我看到了更多比這照片‘震撼’地例子,接觸到了這個地球上很多‘最貧困’的人口和案例。讓我對‘貧窮’的理解爆升了無數等級。那是我人生頭一次看到在夜幕降臨的大街上,女孩子裹著報紙隨便睡在街頭和大門口;為了一口‘救命’的飯,她可以隨時跟任何一個男人走。
貧窮是沒有尊嚴的;最貧窮的是沒有希望。
我對慈善的理解也時過境遷。
專業的訓練讓我們不再見‘窮’就落淚,就捐錢,就舍生忘死。‘捐款’并不等于‘慈善’;在‘捐款’之外,還有一些更專業更有效率的方法,求得類似于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的‘可持續性’的結果。
可是,即便如此,每每看到山區的孩子們,老師們,渴望的大眼睛,還是會忍不住‘犯病’:捐錢,捐淚,捐心......
那里的孩子們走20多里路翻幾個山頭來上學,因為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為了學習,很多孩子只能住校,一年到頭不能回家跟父母團聚。
那里的老師,多年如一日,在這樣一個無人知曉的地方,努力鉆研業務,只為給孩子們一點未來的希望。
最沉重的事實是,無論多努力,未來他們當中也許根本沒有幾個能有機會走出這層巒跌宕的大山......
明知結果渺茫,為何還要堅持?
堅持了也許萬一有一絲成就的希望;不堅持肯定是一絲希望都沒有。
也許23年前,在慈善里,我更多地看到的是‘貧窮’。23年后,我為堅強的‘被慈善者’感動,更為頑強地‘慈善者’動容。
改變世界的從來不是錢。
在慈善之前,生活常覺得有諸多不如意;在那之后,生活擁有很多。
慈善其實可以更廣更近。
它可以是扶助遠方貧困的人口,它也可以是滿足身邊人需要的舉手之勞。
它其實就是善良,幫助了他人,也拯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