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咖年度征文】|人生可以被規劃嗎?

回答人生需不需要規劃之前,先定義一下規劃是什么意思,度娘曰:制定長期的發展計劃.。而人生分不同的階段,對于是否規劃這個問題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我們就按照心理學中埃里克森的8個階段為線索展開吧(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每個階段都對應一個關鍵任務。)

1. 從嬰兒期到學齡期基本上是兒童階段(12歲之前);

大概率你的規劃不是你做的;更多是撫養者做的,就算不規劃,按照法律要求也要按部就班,完成義務教育。除了義務教育以外,現今由于攀比和焦慮,家長還傾向于報各種才藝班。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對于某些學科或藝術的項目。這個時候也許會有所謂“兒時的夢想”,比如科學家,藝術家之類的。但這樣模糊的概念談不上是規劃。主要任務是按照社會規劃的方向——好好學習。

2. 青春期(12-18)

也就是中二時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時間段,也是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開始顯得叛逆,與家長的想法產生差異的時候。這個階段,可能是最初開始規劃的契機,讀高中還是藝術或技術路線,以及如果考大學讀什么專業。但這里就有了兩個悖論:1. 我也沒從事過職業ABC,我如何確定我喜歡并想按職業ABC的方向發展呢?2.我很確定我喜歡ABC,我努力了,但是沒考上ABC專業,怎么辦?

舉兩個例子,我有個表哥,知青子女,在考不上重點高中戶口就回不了上海和在上海讀個高職中選擇了后者。當時認為數控機床就業非常好,但畢業以后各種不適,最后自考大學轉行IT。他當時的規劃有問題嗎?沒有。他執行了當時的規劃嗎?沒有。他的生活好嗎?挺好。另一個例子,有一個極客同學,高中就開始編程,大學也一直在寫代碼,目標不可為不明確。當你以為他會是計算機工程師的時候,最后他在賣如心。

生活畢竟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也許僅憑十幾年的經歷去規劃人生,大概率是不靠譜的。那么變化那么大的世界,我們能做什么?—— 我的想法是:盡量獲得更多的選擇權。所以可以的話還是讀個大學吧,畢竟本科以上的就業取向會寬泛得多。

3. 成年期,即18歲以后。

主要面對能不能建立親密關系,是不是繁殖后代,以及是不是能坦然面對死亡。親密關系能不能規劃,誰相親誰知道吧。我們談談職業規劃。傳統生活方式中,職業階段是:學成,就業,退休三部曲。而現今或未來,由于技術信息更新過快學成的概念已經不存在,而介于壽命的上升,退休漸行漸遠,終生從事一個職業的可能性也大為縮減。

20年前紡織女工也許覺得能做到退休,然后就遇到了下崗,4050。而現在ai已經可以寫新聞,我們手上的工作有多少在10年內會消失呢?那么我們之前對這個職業的積累還有什么作用呢?這個時候便不得不懷疑,有明確目標的人生是對的嗎?這么說似乎很喪,好像就算想好好規劃都沒什么意義。

世界如此不確定,我該如何自處呢?設一個小目標吧(一個億賺不到?。?。不論是讀完一本書,上完一個課程,學會一種樂器,打過一個副本,還是去到哪里旅行,升到什么職位,買到什么房。也許這并談不上規劃,至少有個目標。剩下的就只有多了解各種信息(終生學習),不給自己設限,覺得這不行那不行,或我一定要怎樣。如果有條件,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期待有好的非期然后果。

隨性而至,隨遇而安。大概是最好的狀態了。


【辯論咖年度征文】人生是否需要規劃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