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有的自負皆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于我的軟弱。嘴里振振有詞是因為心里滿是懷疑,深情是因為痛恨自己無情。這世界沒有一件事情是虛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會有陰影,這深夜里一片寂靜,是因為你還沒有聽見聲音。” 最近反復在琢磨馬良《坦白書》里的這句話。
現在的主流價值觀都在倡導成為你自己,但是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你?你自以為了解的自己其實不過是用來掩飾內心的恐懼而已,你所以為的你其實并不是真實的你自己。
碰巧剛剛刷到一位游記作者的文章,坦言在他文字的背后,更多的也是迷茫,換個角度看,讀書,旅行,攝影,在簡書發文...本質都是在逃避......沒來由地受到了一萬點暴擊,好像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逃避著什么。
你所謂的做自己真的是你自己嗎?為何會產生空虛?什么是空虛感?什么樣的狀態才是健康正常的狀態?
空虛,是我們主觀中能夠體會到的一種缺失感,很想抓住什么東西卻又抓不住,總是希望能用什么東西去填滿它。
它像一種防御機制,當現實生活中遇到不愿面對的一段感情或愿望時,我們的潛意識需要壓制著它,空虛就是在將那些不愿面對的感情和愿望深藏時,把一切感受都抹掉了,就好像用一大塊空白來掩蓋一小塊空白,從而讓自己忘記一開始想要掩蓋的是什么。
于是,那些想愛而不能愛的人,那些注定會落空的期待,那些不需要嘗試就知道會失敗的心愿,都被白茫茫的虛空掩藏進了潛意識的黑暗河流中——空虛感。
“生命的意義在于成為你自己”。這是武志紅心理學專欄每期的開篇語。相信大多數人學習心理學也都是想了解自己,如同在探索“空虛”這個詞時是想知道為何產生這種感覺,以及找出消除這種感覺的方法。
我想解決一件事唯一的辦法就是面對它。在我寫出這些文字的時候,內心好像被什么東西填補了。我覺得一個健康的狀態應該是非常平和的,所謂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不再是大腦層面躁動不安而意識層面一片空白的狀態,不再是心里老是渴望抓住什么東西填滿自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