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分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一“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吧”

2017.9.26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一“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吧”

本周二至周六,我們來分享的這本書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大家隨便搜一搜就可以知道它被許多名家推崇的原因,其實題目本身就已經告訴我們,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易卻一定會讓我們成為高效能之人。

不信?一步一步來吧~!

今天來分享的是本書的第一部分,先讓張涵予出來打個招呼,抽空細細看看吧。

1自身品德

前言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是史蒂芬·柯維,畢業(yè)于哈佛大學企業(yè)管理碩士的他在領導理論,家庭和人際關系,個人管理方面建樹頗豐,有著“人類潛能的導師”的美譽。

被書名高效人士吸引的你,是否清楚高效人士是何方神圣?柯維認為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高效人士,必須由內而外全面塑造自己。這并不難理解,現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自身品德

我們一旦提到成功這個詞,很容易聯想到要掙一個億小目標的王健林,說自己對錢無欲無求的馬云等等。

試想,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糾結他們的品德規(guī)范么?比起品德,我們更強調的是個人魅力成功與否取決于個性、社會形象,以及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圓熟技巧)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一句話、一個舉措都在影響我們的日常。

所謂物極必反,個人魅力的確會為你圈粉無數,但過分強調會不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作者就認為可能會出現不顧及道德原則,毫不避諱地鼓勵玩弄手段,欺騙他人等行為。相對于一些次要優(yōu)點,?只有道德才是溝通的利器。

即使我們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為我賣力,然而一旦我們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虛情假意,就無法獲得長久的成功。人類行為和人際關系是基于收獲法則的自然系統(tǒng)。你或許可以憑借個人魅力八面玲瓏,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賺取好感,但在長久的人際關系中,單憑這些次要優(yōu)勢是難有作為的。倘若沒有根深蒂固的誠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戰(zhàn)遲早會讓你真正的動機暴露無疑,一時的成功就會被人際關系的破裂替代。

2心靈地圖

出門用慣了地圖導航的同志們,你們有想過在自己的內心,也會有著和導航一樣清晰的方向么?柯維說,人腦海里的地圖除了關于現實世界,還有關個人價值判斷。顯然,第二種說法只是“地圖”一詞的引申意義,是指心靈的地圖。

怎么理解這個心靈的地圖呢?我們本能的會認為自己感官所感覺到的信息便是外界的真實情況,并對此作出我們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所以,思維決定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同時我們也對自己的思維負責,畢竟思維的好壞都會直接的在他人面前反映出來。

現在我們來做個小小的實驗,當你看到如下一張圖時,你是看到少婦還是老嫗呢?

有人看到的是少婦佩戴著珍珠,有人看到的是老婦的嘴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是因為他們事先觀看的卡片不一樣,導致看到的印象不同。

認為是少婦的,他們首先看到的圖是這樣:

而老嫗則是:

可見,一般人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且立場客觀,但實驗卻證明,雖然別人的結論不同,并不代表他們是主觀的、錯誤的。

事實上,我們高估了自己,因為我們是透過有色的眼鏡去看外在的世界,也就是用本身的觀點去看。其實別人觀點跟我們相異,完全正常,每個人根據過往有不同的詮釋。

一旦我們對本身的基本觀點(地圖)以及觀念加諸我們的影響力,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就越能夠為自己的觀念負責,并加以檢討。同時也愿接納別人的看法與觀念,如此才是真正的客觀。

3思維方式

柯維主張以原則為思維的中心,怎樣的轉變都不能脫離原則的引力。原則就像是底線,是我們在應對具體,多變的外在環(huán)境下始終相信,堅守的東西。如果問我們會害怕什么,應該不少人會說對于未知的,陌生的東西,覺得自己無法去打敗它,而產生這種恐懼是因為我們沒有遵循成長和變化的原則。

人的生命從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可劃分多個階段,因此我們不能要求自己做超出能力范圍的事情,要寬容自己暫時的無知。舉個例子,我們不會去指責一個三歲的孩子不知道進化論,但隨著這個孩子的長大,當他學到了科學理論,便自然而然知道達爾文是誰。既然成長是有過程的,那么成功更是需要積累的,那些認為不勞而獲便可以達到目的的“暴發(fā)戶”論調只是暫時的僥幸而已。

現在,我們回歸自我,來反思一下自己當下的狀況吧。以下這些問題有發(fā)生在你的身上么?

看到別人的成功,表面祝福,內心難過?

或者事業(yè)終于成功了,卻沒有家庭?

要忙的事情太多,時間不夠用?

雖有時間,下定決心干一件事,卻沒有恒心堅持下去?

工作上一些問題各執(zhí)己見,工作無法開展?

工作瞎忙看不到重點,不知道對未來規(guī)劃有什么意義?

看完以上問題,只能說我本將心向快樂,奈何人生多煩惱。當我們面對困境時都知道要去改變現狀,改變自己。但往往無從落實。這就需要我們明白,改變自己也就是改變我們看外界的方式和習慣。

我們可能解釋不清楚習慣是什么,但都默認重復做一件事21次就會變成習慣。用理論來解釋,習慣是知識、技能及意愿運作時的交集。(知識是做什么及為何去做,技能是如何去做,意愿是想要去做。要養(yǎng)成習慣,我們要均衡發(fā)展這三個元素)也可以說是形成一種固定的行事方式。

那么,這本書讓我們學到高效人士的七大習慣,正好適合尋求改變的你。

4習慣一: 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tài)度(有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才有可能對他人負責)

其實關于“積極主動”的方法論很多書都有提到,但這本書加深了對積極主動的理解,并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加強自己的影響圈。作者認為一個人的精力分為“關注圈”“影響圈”

(關注圈指自己出于興趣而關注的問題,關注圈里面可以被掌控的事務稱為影響圈。積極主動的人將焦點放在影響圈而非關注圈)具體區(qū)分則是:

積極主動(專注于影響圈):認識自己的弱點,還有哪些可以改進,怎樣讓自己做的更好;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被動消極(專注于關注圈):當刺激是正面的,他們會感覺良好;反之是負面時,他們會感覺很糟。例如他們只會在自己的關注圈內抱怨這不公平,痛恨嫉妒新同事,不強調合作和配合。或者緊盯他人弱點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事情不放,結果使“影響圈”不斷縮小。(消極人群對刺激作出的反應通常由遺傳、心理、環(huán)境因素決定。雖然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我們,但是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仍擁有選擇行為和態(tài)度的自由。)

從表格上看,我們會感覺到那些把主要精力放在“影響圈”內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依照價值觀去發(fā)揮影響,他們常用“我選擇去”,“我能控制我的情感”這樣的語言表現自己的積極性。這讓他們在能力增強的同時,贏得了更多信任。

而局限在“關注圈”內的人花了太多時間精力在控制范圍以外的事情,他們的語言往往表現出對行為的不負責任。他們常用“我不得不去”,“如果..就好了”漸漸的影響圈就縮小了。

如果用感性的話來區(qū)別積極和消極的人,可以用一個字:愛。主動積極的人視愛為動詞。愛是服務、犧牲、奉獻。愛在他們看來是一件可以盡心盡力的事情。當我們以愛的行動來建立人際關系時,我們本身也在享受愛的滋潤。

看到這里,你應該有所感受。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感覺煩惱,不妨問自己:“什么改變不了?那就先不考慮。什么能改變?那就趕快去做”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我們既然生而為人,便擁有著區(qū)別于動植物的天賦:

我們有檢驗思想,情緒,行為的自我意識

我們有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超越現實的想象力

我們有堅持原則,判斷是非的良知

我們有不受外力影響的獨立意志

當我們培養(yǎng)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專注擴大自己的影響范圍,決策時自覺運用人類特有的四種天賦,久而久之便成為一個依照價值觀回應事物,擁有選擇的自由并對選擇負責,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效人士。

從現在開始,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吧。我們明天繼續(xù)學習高效人士的好習慣~

【思考】

1.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因為思維轉化,獲得了好的結果呢?

2. 你把精力放在影響圈還是關注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