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之后,我就在家鄉小縣城的這所高中教書。不知不覺已經度過了九年的光陰。從稀里糊涂進入體制的那一刻開始,我就發現自己不適合這樣的工作,并發誓日后一定要離開。 但因為各種機緣,我像一只被溫水煮過的青蛙,直到現在,我依然沒能跳過體制這鍋溫水。今天不想談初心是否還在,夢想是否已死,只想認真的總結一下自己這幾年的生活,掂量一下許多人又愛又恨的“體制”對我的生命到底起了怎樣的催化作用。
一、體制是什么
說出來有點可笑,在我找工作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編制”。面試時,面試官問我:“沒有編制你介意嗎?”我都是一臉懵逼的不知何意,只好故作深沉的說:‘我再考慮考慮吧’。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都沒有去努力弄清楚什么是“編制”,由此可見自己在學生時代時時對這個世界是多么的無意識。但我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編制”是一個很特殊微妙并且可能很重要的東西。兜兜轉轉之后,我最終還是簽回了老家的教育局。直到畢業后和人事局簽訂人事合同時,我依然對自己的工作崗位性質懵懵懂懂。
所謂的“體制”,就是別人口中的‘國家正式工作人員’,“鐵飯碗”。書面一點說,體制內的工作人員,由國家和地方財政發工資,就是所謂的吃國家糧。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體制內的工作,相對穩定、安逸,是很多人眼中的好工作。
但對于心懷夢想的年輕人來說,體制是限制發展的最沉重的枷鎖。對于這一點,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體制內的人多半對這點感受深切。但也有一部分是經過很多曲折才進入體制內,或許喜歡體制內的安逸,并不這樣的認為。體制外的人,或許正因為拼搏路上的艱辛,感覺我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二、初識黑暗
和我同一年簽到教育局的有六十人。所有的人統一參加崗前培訓,然后等待教育局分配到縣城和鄉下的中小學。縣城里的高中只有三所:一中本部、一中分校、職業高中。一中本部屬于重點高中,招收的學生是全縣各個初中里最好的。無論是從待遇還是從工作環境出發,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進入這里工作。一中分校,考不上一中本部的學生沖著一中的名聲,都到這里上高中。職業高中,基本就是升學無望的學生,不管多少分,都可以到這里上學。按照教育局領導的意思,分配的原則是由學歷從高到低,依次分配到一中本部、一中分校、職業高中,公平公正。我被分到了一中分校。因為自己的學歷不好不壞,被分配到這里我沒有意外。
工作一年以后,從同事口中陸陸續續得知,當初一起培訓的,有的人連大學畢業證都沒有拿到,也被分到了一中本部。而有幾個外地過來的畢業生,名校畢業,被分到了職業高中。原來在我天真的等待著公平公正的分配時,一場暗地里的較量打的異常火熱。送禮、托關系,只要能使出來的,都被人用上了。難怪分配結果要等到上班當天的早上才公布。可憐了那幾個外地來的畢業生,千里迢迢,背井離鄉跑到這個小縣城,因為沒有關系就這樣被打發。據說這還不是最慘的。比我先來一年的同事講,和他們同一年畢業的,一對情侶,外地人,要求領導分到同一個學校,但因為沒有打點關系,硬生生的被分到一個最南一個最北的山村小學,無奈不得不在第二年考研雙雙離開。多年以后,不知他們對當初的遭遇是怨恨還是感激。
起初,對這些還會憤憤不平的發牢騷。慢慢的,就見怪不怪了。
小縣城,山高皇帝遠,教育并不比仍和一個領域更純潔。相反,政府所轄權利有限,教育界是難得為所欲為的場所。幾乎從我進入學校開始,學校就面臨著教師短缺的問題。學校是純公立的學校,沒有額外收入,只能等財政分配編制,才可以招人。但每次開會,教育局的領導都說縣里分配給教育上的編制已經超了,讓學校自己想辦法。既然已經超了,為什么人手還不夠?每次聞到這個問題,老教師們總是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何必操自己操不了的心。一直工作了五六年,我才終于弄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縣城里有三所私立學校,其中一所初中,兩所小學,隸屬于縣城里某個私營企業。但是里面的老師全部是公辦編制的教師。說白了,就是拿著國家的錢,為私人的公司發工資。國家早就明令禁止了這樣的行為。但是在這里,山高皇帝遠,只要地方政府不管,其他的人只能敢怒不敢言。除此之外,吃空餉的也不在少數。據說某個局長的夫人,小學都沒有畢業,卻在高中教數學!當然,只是掛一個名號。
整個環境就是這樣,任你有夢想、有激情,也只能是在深夜中拿出來安慰自己受到驚嚇的心。
學校內部,也是暗流涌動。某個校長在位期間,學校里一年要任命大大小小的領導幾十個。結果是,幾乎見人都要稱主任、校長。有一年,同事作了統計,一所高中里校長多達十幾個。一所學校,養這么多領導,不知是教育的幸還是不幸。一個玩得好的男同事說,校長公然派人到他家暗示,給多少錢就給他評一個中層。他憤然拒絕了。年輕人的夢想豈能遭到褻瀆!可是,幾年以后,當初一起畢業的同學都一中層領導自居,對自己吆五喝六時,同事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深知這個環境中基本的尊嚴都很難保證,在可以用錢解決問題的時候,沒有用錢解決問題。
三、并不輕松
一提到當老師,許多人都回不無艷羨的說,當老師好啊,假期長、工作輕松、工資還高。如果一個人這么說,那他自己一定不是老師,他的親戚朋友里也沒有當老師的。事實上,任何工作所有的辛苦教師行業都有。甚至有更多其他行業不能理解的辛苦。
在我所在的學校,一個普通的教師(不帶班主任,不帶語文和英語)一般是早上七點半開始上班,下午五點半下班。一周有三個晚上要上晚自習,十點下班。沒有正常周末,一周是休息周日下午半天。如果是語文老師或者英語老師,早上要上早自習,一般是五點半起床,六點準時到教室,其他時間和普通老師一樣。如果帶班主任的話,每天都要早上七點十分上班,晚上八點下班(有晚自習的時候十點下班),但一般八點都下不了班,因為晚上十點半寢樓熄燈以后,還要上寢樓查學生。且不說工作量的多上,單單這個上班時間就足以把很多人拖垮。上班以后,感覺自己與社會隔絕的狀況比上學時更嚴重了。
除了工作時間難熬,更難讓人忍受的是,精神上對人的摧殘。進入教育體制的人,或許精明,但多數都帶著近乎幼稚的單純。領導亦是如此。管理上,基本上是比誰的官大。高一級,都把低一級的當做學生來管。訓斥、扣工資、通報,這些都無可厚非,讓人難以忍受的是,朝令夕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領導要求不一樣,倒霉的就是一線的教師。當你將規則的時候,領導給你講人情,當你講人情的時候,領導講規則。安安靜靜的教書,只是一種奢望。
在這種環境下,同事之間的關系也無法單純。到了評職稱的時候,暗流涌動,有時為了一分兩分,同一個辦公室的人互相檢舉、揭短。在利益面前,為人師表這幾個字是多么的蒼白。有的老師,業務能力強,成績顯著,但因為不善于鉆營手段,評職稱一直無望。
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一天天變得麻木,迅速衰老。否則便只能在對現實的無望中痛苦掙扎。
四、怎樣在體制內讓自己成長
體制是如此的讓人失望、疲勞。但體制也并非任何好處都沒有,相比較而言,體制內的生活相對規律、穩定,對于不打算在這里長期工作的人來說,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學習專業之外的技能。這幾年,我也漸漸有些心得。
1,堅持閱讀。閱讀帶給我最大的意義是打開眼界,彌補我在體制內與社會相對隔絕的狀態。如果希望離開體制的話,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機遇。
2,學習一門技能。體制內的工作時間相對穩定,工作也沒有太多的意外事件打亂計劃。利用這樣的時間,可以學習一門自己感興趣的技能。工作的前幾年,我迷上了做手工,就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收獲了不少樂趣。近三年,我迷上了理財,在網上學了投資理財的知識,掙得了工作之外的收入。最近打算考注冊會計師,正在學習的過程中。
3,運動健身。學校有一個優勢就是有運動場。學校也鼓勵老師在上課之余鍛煉身體。我先參加過長跑、乒乓球、羽毛球隊,在運動健身的過程中也結識了一批志趣相同的朋友。
五、初心不改
寫下來,更多的是為了正視自己的內心,幾年來的不甘、掙扎,已經逐步化成清晰的人生目標。雖然不喜歡,但十年來的生活,現在細細想來,并沒有白費。終有一天,我會離開,找回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