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一碗面

“……下到鍋里一根線,撈在碗里蓮花轉……”親,有沒聽過這首地方民歌?其實,這首歌前面還有兩句,我怎么都想不起來了。關于這首歌,還有一個故事,想聽嗎?這個故事是我很小的時候,家里長輩在年三十的晚上,哄我守歲別睡覺,專門給我講的。? ? 從前,有一家人辦喜事,招呼來賀喜的客人吃飯。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乞丐也來了,他們給老乞丐給了一碗面,老乞丐蹲在角落吃完后,起身給大家唱了一首歌。然后收拾起自己的包袱,拄著拐杖走了。在家里廚房忙碌的老母親,聽見了歌聲,叫進兒子細細詢問,剛才唱歌的那個人多大年紀,人長的怎么樣?人有多高?他吃面沒?兒子一一回答后,做母親的又問,這人是怎么吃面的?兒子回答,他把面碗端手里后,先用筷子將面輕輕撥轉了一圈,找到面條的頭處,拿筷子夾取,是從頭處吃的。母親驚呼:“那人是你大大!”,“快去追!”? ? 母親一疊聲的安排,兒子們趕快追出門,一路打聽,終于追上了那個老乞丐,父子相認,把老父親接回家,和母親相認一家團聚。



多年來,我一直都在想這個故事, ? ?這個故事里讓我琢磨的地方是,這家人的父親去做什么了,竟失散多年,待到兒女已經成年,才終于一步一步的挪回到家里?這對老夫妻彼此相認的那碗面是一碗什么面?真神奇,吃面都有講究,不是我們慣常的吃法,撈起一筷子又是吸,又是啜,湯水四濺,唏哩囫圇一大碗面吃完。這種面條吃法奇特,找到面條的頭處才開始一點一點吃;這種不尋常吃法還是這對失散多年的老夫妻沒有見面,便能彼此相認的一個秘密。

我們這里是甘肅南部,日常以面食為主。平日里多做手搟面。手搟面不像是這種面。手搟面是在面板上慢慢搟成一個大圓,搟薄后折疊好,再用刀切成一絡絡子刀切面,煮鍋里是一把,撈起是一筷;這里也常做扯面,扯面也不是,扯面是一根面片中間壓出一個凹槽后,兩手夾住面片兩頭拉開,入鍋前要沿中間凹槽劃開成兩根面后入鍋,一碗面里通常是四根面條;陜西的biangbiang面,它倒是一根,但是太寬了,撈碗里沒有蓮花的感覺。


某天,我站在一口大鍋前看師傅表演,師傅是個年輕的小伙子,站在離鍋好幾米遠的地方,手里飛快的甩出一根面,那面真是長,小伙子高舉雙手,那面猶如一根白色的長蛇,從手里飛速的竄入鍋里,連貫著不斷開,手里一直牽拉,一直在摔出那根面,原來這是著名的一種面食:山西的一根面。

面條一人一碗端來,我們隨意吃,和平日里一樣,筷子挑起,咬斷就吃。當時在和朋友們一起聊天,并不細想,只是吃完好說話。某天無意識里,又想起這個被我遺忘的差不多的故事,和我眼見的山西一根面的做法搭在一起,才恍然明白,原來,下到鍋里如一根長線一般,撈在碗里猶如蓮花一樣,吃起來還要講究從頭端開始吃的面條,竟然是山西一根面!只有這種面撈在碗里,折折疊疊,盤繞回環,,輕輕撥轉猶如一朵蓮花。只有這種面,吃時,從頭開始,一節節很斯文地咬,一根面吃完,一碗面也吃完。


面條精美如蓮花,賞心悅目,吃起來勁道,有彈性,一根用筷子夾起來,從頭端開始,徐徐吃來,想想這么吃面,該有多美!下次一定要這么吃山西一根面,才不愧對這碗精心做好的猶如蓮花的面條。

明白這個故事的來源,我也想清楚了為什么男主人會和家人失散多年。山西自古以來是商賈之地,男子都要出外跑營生,為家人謀取過好日子的金錢;不惜風餐露宿,不吝人馬勞頓; 可從前出門做商販艱苦異常,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這個老乞丐從年輕時就離家,搭上了一生的時間沒有取得衣錦還鄉的成功;他背負的很重,背負著一生的磨難與屈辱,可行囊空空;他很失敗,淪落成乞丐,但是不管怎樣,他掙扎著回來了,不管他走過了多少曲折的路,他都在回家的路上,終于走到了家門口,面對家人自感沒有顏面,不敢相認。可老太太依然憑籍夫妻間的熟識,認出來自己的丈夫,家為這個漂泊多年的老乞丐敞開來,歡迎回家!

端起一碗面,是一生吃不厭,是一生的滿足與感激。

2

朋友給我講,女兒的同學來家里玩,她做了家常面食---扯面,招待這個小姑娘。小姑娘吃的很開心,好像沒有吃過如此美味的面條,當場向自己的女同學表達羨慕,你媽真好,能做這么好吃的飯,把你媽換了,給我做媽,給我做媽該多好。

小姑娘的話讓朋友感慨,這家不知怎么湊合著吃飯,小女孩真可愛又招人憐,一碗普通的面條吃的如此開心,為了能常吃到這種面條,竟然要換老媽。

今天,快捷的生活,緊張的節奏,讓我們把一日三餐更多地在快餐店里、在路邊攤解決;家里的廚房成了一個很次要的地方,然而果腹之余,口感的幸福與滿足該去哪里尋找?

3


我上初中時,我的一個老師總是譏笑女同學沒出息,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圍著鍋臺轉,沒出息。我們全班女同學每天都被這么譏笑著,心里很不好受。我在心里暗暗想,不能做一個沒出息的,只能圍著鍋臺轉的人。所以,年幼時,我對如何做好茶飯秉持著敵對的態度,并不肯認真學習怎么做飯。

參加工作后,緊張的學習告一個段落,怎么打理自己的一日三餐成了眼前最急迫的事。當時,鄉村的經濟才開始進入上行期,走出自己寄居的房間,并沒有什么可口的飯食,偶爾走出很遠,才有幾家飯館,店里黑乎乎的,兜售著很粗略的面食。怎么辦?自己動手吧。

剛開始學著做飯,是照著以前母親的做法在做,隨后,置辦了不同的菜譜書籍慢慢學做。但面條真要做好,做到精致,卻是多年累積的心得。

拿做扯面來說,不能把面條一開始就和軟,要慢慢加水,朝一個方向攪動和面,一開始面團要和的很硬,在用力揉搓中,一邊給面團里稍稍樵點水,一邊順一個方向用力揉面,揉到面團柔軟,柔韌光滑時,再把面團滾成長條,揪開成一個個小小劑子。每一個小劑子再搓成小棒,一根根小棒抹上油,堆放在小盆里靜靜地殤,它們在安靜地調整被揉搓過的身軀,順理好結構布局,以待時節……

我的一個同學聽說我們這里以面條為一天主要的食物,她的眼里掃過一絲不屑。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在想,怎能吃的這么簡單?她們日常以米飯為主,米飯要配有不同的炒菜,有葷有素,搭配精心。其實面條比米飯做起來更費心,更顯精工細作!

一般面和好,揉好餳時的空隙里都要做下飯菜,熬湯,做什么湯?可以做漿水湯,漿水湯是本地用芹菜或者圓白菜的綠葉子切細絲加水發酵做好的有酸味的西北地方食品。菜叫酸菜,水呢,就叫漿水,用漿水吃面,這樣的面條當然是漿水面。可是面碗端上來,上面漂幾個酸菜絲,那怎么成?漿水面太過清淡,所以,擺在桌上佐餐的除了各種翠綠的時令蔬菜,還要配上涼拌的牛肉,涼拌的肘子這些葷菜來助陣。

用肉臊子來做湯,那可是非常講究的,老一輩們是用砂鍋來慢慢煨燉吃面用的湯。砂鍋里加水,放一鐵勺藏在壇子里封存的肉臊子,讓它在熱水里漸漸化開,煲煮到差不多的時點,放入炒好的豆腐顆粒,放入擇洗干凈的木耳,黃花;雞蛋呢,要提前煎成嫩黃的雞蛋餅后,切成雞蛋絲或片狀,等湯煨的快好時,才慢慢加入,菠菜,蔥花其它的佐料加的次序總是一絲不茍,這樣煲好的湯才是儼儼的,不似我們快速做成的湯,味道還沒融合在一起就已經出鍋。


湯做好,面搟好或餳好;各種就飯的菜蔬準備好,掐好時間,等下班,放學的人回來,就可煮面。一碗碗面端上來,各種佐菜就飯吃著,一天的勞累飛的遠遠,飯食可口,吃得開心,外面再冷,心里面便是暖和的,一碗面吃的隨心,這一天的日子都覺得幸福。

我也醒悟過來,能做飯,能做一手好飯的人,才是最有本事的人,這種本事,是多年在廚房做飯錘煉出的本事,更是一個人的悟性,沒有一種天賜的悟性,就是做了時間太久的飯,廚藝照舊平平。我羨慕那些能做出一大桌美味佳肴款待賓客,親戚朋友的、能把酸辣鮮甜咸各種滋味調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女人,真是本領超凡。我雖很自覺進廚房,但真給我把各種材料準備齊全,要我規劃,切炒燜燒炸使出全盤功力去整出一桌招待客人,我還是心里發毛,心沭,恐懼……還真不知道該怎么才能做齊全。這么想想,真是越發佩服那些在廚房里縱橫馳騁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作者Ⅱ李倩 俗話說:寧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無茶; 這是形容對于視飲茶為生命中不可或缺一往情深之人。 但對于秦地古莘...
    百色素描閱讀 1,269評論 9 16
  • 撰文|王樹振 在豫北地區長大的我,從小酷愛面食,愛它所能呈現出的一切形態,尤以面條為佳。從北上津門求學,到后來留在...
    青樹1985閱讀 477評論 2 2
  • 一碗西紅柿雞蛋面 01 下班之后覺得全世界都沒有什么好吃的,再也吃不到小時候家里的味道。于是,收一圈兒腹,緊一格皮...
    雷壘閱讀 1,045評論 12 23
  • 長安清酒菊花清釀小清是最美的佐餐酒。 隨著長安清酒小清菊花清釀走進更多的餐廳酒樓、我們領略、體驗了作為周、秦、漢、...
    酒蝶阿稚閱讀 503評論 0 0
  • 人生多離別,生活有重逢。和遠嫁的發小之間,一直是離別多于重逢。離別多,多到我都幾乎忘了和她告別的時候是心疼多于不舍...
    似水流年zjy閱讀 879評論 8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