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2017-11-22】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書名: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作者:列文森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5月第一版

共373頁,計劃用時一周,每天53頁。



3、對普遍價值判斷的中國式扭曲

曾國藩對作為對手的西方還是很了解的,這個對手是如此令人可怕,以至于使曾國藩干到有必要大力倡導將西方的物質文明納入中國文明。這一倡導雖然意味著將西方作為一個價值中心來看待,但它仍然保留了中國最基本的優越地位。這樣在這種廣泛的折中主義中,文明發現曾國藩沒有簡單的接受在理性上具有說服力的西方價值,他關心的不是一般的知識要求,而是如何使它表面上合法化,以便被中國人接受。

當人們對中國思想的接受在感情上達到越來越渴望的程度時,它所具有的理性力量就越來越少了。

第四章 體與用

1理性化

謹慎的折中主義者,雖然宣稱他們忠誠于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但又認為不變是一種自我倒臺的策略,也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要使中國文明免遭西方征服者徹底毀滅,唯一的選擇就是由那些具有獻身精神的中國傳統主義者進行有選擇性的改革。

2謬誤

在這個被綜合過的文化中,中學是體,但在現實社會中,它又 是作為進入仕途的敲門磚,即用來使用的,而被當做用來引進綜合的西學,并沒有像這個整齊的模式所要求的那樣充當中學的補充物,相反取代了它。因為在事實上,中學所以被診視,是由于它具有進入仕途敲門磚的功用,現在他的功用被剝奪了,其“學”也就必然會枯萎。

如果不能消滅他們,就加入他們,或者使他們加入到你們之中。-中國人對待外來侵略的傳統自衛態度是民間智慧的運用。

3、體用概念非哲學含義

現代體用二分法只能是傳統發生根本上的變化與衰落的一種掩飾

19世紀的體用模式,不僅體現了外來因素所造成的儒教衰落,而且也是儒教本身衰落的象征。張之洞:體用模式實質上是宋儒哲學的庸俗化。

西方入侵者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是事實而非假象。

他們實際上談論的就是體,一事有體即有用,本體或實體的體,必然含有作用或功用的用。阿奎:無物不具有其相應的公用。

作為中國思想中的一個易懂的,合乎慣例的觀念,中國精神加西方物質這一謀求中國富強的藥方,自從張之洞用體用模式對它加以表述后,它就從來沒有失去過吸引力。

4、倭仁:對體用模式和革新的拒斥

擴展閱讀:烏齊格里·倭仁(1804—1871年),字艮峰,又字艮齋,蒙古正紅旗人,晚清大臣、理學家。道光九年(1829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中允侍講侍讀北京政變后,他以講程朱理學受到清廷重用,擢為任副都統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同治皇帝師傅職。作為“理學名臣”、“三朝元老”參預朝政,在清末的政界和學界都充當了重要角色,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同治十年(1871年),晉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因病再度乞休。不久病逝,追贈太保,謚文端,入祀賢良祠。倭仁政治態度保守頑固,為同治年間頑固派首領。所著輯為《倭文端公遺書》。

倭仁通過宣稱歷史上的中國人曾面臨了所有有可能的價值選擇,并且已做出選擇的決定,而否認了在特殊的中國文化和普遍的創造力之間存在著任何沖突,甚至區別。

張之洞:西學是外國的源流,最有希望作為用被中國接受。但在倭仁看來,西學是中國的源流,早已失去了作為體被中國接受的資格。西方的科學家不可能成為儒家的助手,他們是被儒家趕走惡魔,兩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斗爭而不可能是協作。

儒家的這種鄉紳、士大夫、官僚三位一體的社會地位是對知識的壟斷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這種對物質上改革的反對解釋清楚,即它并非中國獨有,也不含有不同文明之沖突的意義,而僅是到處都能見到的保守或戀舊之形式的中國變種。任何新生事物都會使他們感到不安定。

西方文化在近代同樣也遭到工業化的沖擊,并發生了幾乎是難以形容的變化。

在中國,帶有反科學思想和反資本主義思想氣味的官僚機構,從來沒有像西方封建主義那樣經歷過內部瓦解。由于西方能夠孕育工業主義,因此,這頭怪物所引起的變化對西方社會的震動遠不如他對中國社會的震動那樣的強烈,或者至少可以說,沒有引起在中國那樣的問題。

P60

擴展:

1、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中哀嘆自己命運的盧德派

盧德運動是在拿破侖戰爭嚴酷的經濟環境與新紡織工廠的惡劣工作條件中醞釀形成的。該運動的主體——被稱為“盧德分子”——主要反對廣泛被使用的、造成眾多有技術的紡織業者失業的自動織機,這些織機可以由廉價雇傭而沒有技術的勞工操作。盧德運動于1811年始于諾丁漢,在1811年與1812年在英格蘭迅速蔓延。許多工廠及其中的機器被手搖紡織織工焚毀。在短短的一段時間里,盧德分子集結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與英國陸軍發生了沖突。在英國政府對盧德分子的鎮壓運動開展前,眾多羊毛和棉花工廠已被摧毀。1816年這類運動仍時有發生。

而盧德主義者就是對新的科技發明嫉妒厭惡而悲觀的人,也指吝嗇如我、因愛生恨的高科技憎恨犯。

2、斯威夫特

喬納森·斯威夫特是18世紀英國著名文學家、諷刺作家、政治家,被高爾基譽為“世界偉大文學創造者”其代表作品是寓言小說《格列佛游記》,其他作品有《一只桶的故事》、《書的戰爭》,另有大量的政論和諷刺詩以抨擊英國殖民主義政策,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喬納森.斯威夫特對待科學的態度】斯威夫特不僅把科學家描繪得異想天開、荒誕不經,而且指責他們是貪財者、虛偽諾言的炮制者和在人格上令人討厭的人。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兩本通俗讀物《無稽之談》和《格列佛游記》,無情地嘲弄科學毫無用處。例如,在《格列佛游記》中,他描繪格列佛船長到飛島勒普泰的拉加多? “規劃者研究院”旅行,這是對培根《新大西島》中的薩洛蒙宮和早期皇家學會的影射。這個研究院的所謂“實用”研究項目,全都是滑稽可笑的、空洞隱秘的和不切實際的。

【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年),英國作家,政論家,諷刺文學大師,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記》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聞名于世。


斯威夫特(英國諷刺文學作家)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