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學的知識,今天就記不清楚了!原來記得很清楚,一周后發現記得不太多了,一個月后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學習過相關知識?
這時候你有沒有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和記憶力?真的是因為記憶力差、智商低或者年齡大了的原因?
這并不是你的錯,這是人類大腦的規律,我們先來了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名叫艾賓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后: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在經過人的學習后,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復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并且艾賓浩斯做了個著名的實驗。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
這個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觀察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
甲組在學習后不復習,一天后記憶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組按艾賓浩斯記憶規律復習,一天后保持記憶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組的記憶率明顯高于甲組。
艾賓浩斯給我們解釋了遺忘是很正常的,與你的智商、記憶力沒有啥關系。
學習者避免遺忘最好的策略是及時復習
新信息首先被儲存在短期記憶中。要把信息轉變為長期記憶,你需要不斷演練。一般來說,信息至少需要重復5次才能轉化為永遠的長期記憶。因此,你需要運用一種或多種記憶技巧定期復習你所學過的東西。
這一規律可以被濃縮為下面的一個公式(箭頭代表“轉化”):
短期記憶→長期記憶=5次重復
這一公式的含義是“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需要5次重復”。
如果合理安排復習,就能改變上圖所示的情況,即保持在學習結束后回憶量很快到達的高位點。要做到這一點,學習者必須安排有計劃的復習,而且每次復習必須安排在回憶剛開始下降之前。
例如,第一次復習應該在學習1小時之后的10分鐘開始,復習時間以5分鐘為宜。這樣可使記憶在高位點保持1天左右,然后應該進行第二次復習,時間為2~4分鐘。此后,記憶將保持一周左右,然后在一個月之后再次復習約2分鐘。經過這最后一次復習,此項知識將被轉為長期記憶。這就類似于熟悉了一個人的電話號碼之后,只要偶爾注意一下即可保持記憶。
使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復習計劃表后的效果圖
對初高中生合理安排及時復習的小建議
合理復習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作用于學習、思維和記憶等各方面的累積效應。如果不復習,你就是在不斷地浪費自己對學習任務所付出的努力,而且會將自己置于嚴重不利的處境。因此,應對遺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最佳時間節點及時復習。
結合人類的記憶規律,對高中生合理安排及時復習時間的小建議
①當堂課最后5分鐘(當堂復習)
②當天晚自習(鞏固當天所學知識)
③第二天(早讀先拿五到十分鐘時間復習記憶性知識,利用自習時間每科利用很短的時間快速回憶知識點,當然也可以課前三分鐘復習某科內容,一是做好老師檢查的準備,二是做好上課的知識準備)
④5天后(周末總結、利用周六的學校安排的自習時間對六科快速的進行一周知識點的盤點)
⑤14天后(雙周的知識點盤點復習)
⑥30天后(借助月考,進行再次復習)
復習要講究方法,用較少的時間快速回憶學習過得知識。復習前也要先動腦考慮一下上節課學了那些內容,重難點是哪些,自己的短板是哪一部分,有節奏有先后有方法的復習,可不要泛泛的看一遍相關知識!
如果已做過筆記,那么第一次復習應該是一個對筆記的全面修訂過程,這就意味著要廢棄原來的筆記,取而代之以修訂的最終版本。第二、第三次和第四次復習則應采用下列方式:不看整理過的筆記,用一張紙概括地記下所能回憶的一切,或把它制作成思維導圖;然后將其與最終版的筆記對照,進行修改和補充。
在學習時你能控制的知識數量不斷增加,使你能更易于消化新知識,并將每條新的信息吸收到已有的、相關知識的存儲中去。這一過程很像滾雪球:雪球越大,滾得越快,最后它能在自身沖力的作用下繼續滾動。良好的復習習慣可以形成滾雪球效應,增強你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我是娟娟老師,謝謝你,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