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

昨天和母親大人聊天,聊著聊著她突然給我發了兩段語音過來,說她正在看李玉剛老師的演講,很受感動,錄了兩段,讓我也聽聽。我一邊笑她一邊點開那對著電視機錄下的60秒的錄音。然而沒想到的是,這短短的60秒,深深的打動了我,即使那時做完工作已經到了12點半,我還是忍不住把一整段的演講視頻找出來看了一遍。

那兩個語音片段是李玉剛老師在《開講啦》當中演講的一個部分。在演講中,他回憶了自己的這一路江湖道路上的不易與艱辛,同時也展現了作為一個藝術家的風度和姿態。在后續的采訪中,他還說道這樣一段話,“我不能說我今天已經達到了一個什么樣的頂點,但最起碼我回首我走過來的這一段路,腳印是非常踏實的。”他還說,“我最終希望的是,我的舞臺作品能夠燦爛下去,而不是曇花一現。我不想做一顆流星,我希望做一顆恒星,做一個藝術家。”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想說,我真的被感動了。特別是在經受了里約奧運和王寶強離婚這兩個熱點出現后各大平臺文章以及報道的輪番轟炸之后,我更能夠深深的感受到李玉剛老師選擇沉下心追尋藝術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艱難。


藝術是什么?

百度百科說,藝術,是才藝和技術的統稱,后慢慢加入各種優質思想而演化成一種對美,思想,境界的術語。

好的音樂是藝術,好的電影是藝術,好的文學,同樣也是藝術。

然而,在這個爆款扎堆的熱點社會里,當我任意打開一個搜索引擎,打上一個熱點關鍵詞,看到搜索欄里出現的成百上千的文章,卻唯獨只有幾篇真正有價值;當大多數的文章都只是換湯不換藥,用相同的報道+相似的感想+奪人眼球的標題+連篇的錯字就隨隨便便的發表的時候,我開始反省這個社會到底是怎么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個社會,到底是怎么了?

當大多數人通過熱點的關注度來換取文章的點擊率和關注度,打著標題黨的旗號制造爆款,卻拿不出真正的思想和內涵的時候;

當我們的關注點不再是“如何寫好一篇文章”,而是那被無限放大的如何獲取巨額利潤的時候;

當導演們在拍一部電影電視劇時想到的只是如何宣傳如何票房大賣而忽略影片自身的內容和高度的時候;

當文學和藝術逐漸淪為賺取名利的工具并且僅僅只是工具,而被剝奪了原有的價值的時候;

我們否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弄反了次序?

難道不應該是先寫出好的文章拍出好的電影,再通過文章電影內容的價值來實現之后的目的嗎?


簡書作者蘇錦年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叫《為什么在這個無人讀詩的年代,我還在堅持寫詩》,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始終記憶猶新:

“我從來不相信憑借一首詩就可以讓人火的這件事,所以,我一直相信認真傾聽、感受生活與努力創作。”

雖然,通過一篇文章在各大平臺火起來的案例也屢見不鮮,但是,只知道販賣熱點博噱頭而沒有真材實料的作品,是不可能長久永生的。簡書大神彭小六的文章持續受到追捧,是因為他的每一篇文章,從文字到配圖,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努力和用心,而且每一個分享,都的確切實有用。

如果說因為一篇文章而聲名大噪是運氣,那持續的關注度,靠的不是販賣熱點博取噱頭,而是源源不斷的有價值的內容的輸出。而這樣的輸出,不僅需要你對某個領域的內容有相當的了解,還需要通過內化來形成你自己的東西。如果連你自己都沒有吃透,你又怎么能指望讀者受眾能清晰的理解呢?


爆款熱文不可以寫嗎?當然可以。

但我強調的是,用心。這與文章的好壞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要讓讀者,看到你的用心。

張愛玲說的一句“出名要趁早”讓多少年輕人望文生義深陷其中?在這個效率化碎片化的時代,當網紅如同雨后春筍一般涌現的時候,我們的欲望開始變得急切。

我們要成名,要賺錢。

這很正常。

但我希望,這樣的渴望背后,有的是腳踏實地努力錘煉自己從而變得更好的行動,而不是在名利中迷失,通過販賣熱點來獲取短暫焦點的投機取巧。

當一部作品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你所傳遞的思想和價值的時候,相信它所帶給你的榮耀也會讓你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最后,祝愿每一個還在努力著用心著的你,都能變成一顆恒星,成為真正的“你”自己。



作者:莜以

熱愛文字,手帳,生活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哦!感謝閱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