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13歲男孩的個人公眾號火了!從頭到尾,純英文撰寫的家庭美食分享日記,圈了數打老外粉,俘獲了無數媽媽心,大家都無比羨慕地說:“看人家的孩子”。
從今年3.15的第一篇《Hello,world》開始,這位公號署名Mike_Liu的男孩,總共發了16篇純英文原創,然第二篇閱讀量就已經破千。
純英文公號受眾比較小,能在初期達到這個傳播量實屬不易。
但是,打動我的不止是他quite clear的英文寫作,內容細節更詮釋了他所受的家教內涵。我開始不由自主地好奇,很想了解更多關于這個男孩的成長經歷;更由衷地敬佩,
究竟是什么樣的家教,培養了這樣有愛,優秀,綜合素養極高的孩子?
帶著這樣的沖動,我輾轉幾次,終于聯系到了孩子的媽媽,豆娘,這位公號署名Mike_liu的男孩,小名,豆豆,是北京人大附中的初二學生。很榮幸,豆娘接受了我的專訪,也非常感謝,她愿意把自己的育兒經和孩子的成長歷程分享給更多的媽媽。
以下,是我根據豆娘的口述,以第一人稱整理出來的平凡媽媽的不平凡育兒故事。希望對更多的媽媽有所啟發。
-01-
陪伴高于一切
我們是北京普通的工薪家庭,不上輔導班,不上課外班,沒有早教的普通家庭。但我們兩個人工作之外,都是盡量陪孩子。我認為,自己用心帶,會比早教課程對孩子受益更大。
可能,有父母認為,一家一個孩子,去早教為了給孩子找玩伴兒。那我就常常自己組織孩子們一起玩,我家就像幼兒園一樣,好幾個孩子,所有朋友的孩子放我家都很放心的。
我認為,育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孩子一定要自己帶。
我不是全職媽媽,并且,我和先生的工作相對來說也比較辛苦,我們都要固定值夜班的。所以孩子小時候,一年當中,有一半的時間,我們倆是分居的。
因為我們要不停地輪流值夜班,白天才能有更多時間充分陪孩子。孩子經常從車上被帶到單位,然后我們交接班的時候,再輪換照顧他。雖然很辛苦,我們也要堅持自己帶。
晉升機會,我放棄過。不過,我覺得值得,因為,我有更多時間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育兒點撥:隔輩教育存在問題毋庸置疑,無論誰在幫你帶孩子,父母責任放在心上,陪伴孩子的質量越高,孩子才會越朝向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02-
英文啟蒙還是要越早越好
有一點,我還是很遺憾的,在豆豆小時候,我沒有過英文啟蒙的意識。雖然看了大量繪本,但都是中文的,翻譯水平還是差很多。
后來在幼兒園,上了幾節自帶的外教課。上小學就沒再課外認真學習過英文,更沒讀過英文原版書籍,中英文閱讀量的差距導致了他中英文閱讀能力的不相匹配。
但是,像我認識的一些上海媽媽,她們都很拼的,孩子每個假期,至少讀幾十本英文原版讀物。從很小的時候,家里各種英文繪本,分級讀物,儲備幾百甚至幾千本。
所以,像豆豆這個英語水平,在人大附中,只能算第一梯隊,不能算最優秀的,也不是每次考試成績都能排名第一。
豆豆正式開始認真學習英文,是在五年級下半學期的暑假,從加拿大夏令營回來以后。可能是在國外因為一些小挫折受了點刺激。
同行的三個孩子都是國際學校的初中生,英語基礎很好,而他只是臨時抱佛腳,上了個把月口語班而已。所以,在和同學起了小摩擦以后,他沒有辦法跟老師說清楚,但是人家的英語很好。我記得,他在國外給我打電話的時候,哭的很傷心。
我當時既擔心又懊悔,如果早一點開始英文啟蒙,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當初,對于學英語這件事,我認為沒有必要那么早,因為孩子總歸是要出國念大學讀研的,而學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也許扔出去一年半載,也就自然成就了他。
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走到現在,我越來越意識到,因為主觀意識犯了一個多么低級的錯誤。一門語言,從會說,到會寫,再到會用,這個差別是很大的。
尤其是,在聽說讀寫中想靈活運用高級詞匯,就必須要閱讀大量的外文書籍,越早開始越好,還要接觸一些優質的讀物。
這就跟學中文是一個道理的。在中國,僅僅會認字,寫字,說話,就不算是文盲了嗎?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覺得早一點英文啟蒙還是很有必要的,而英文原版繪本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有的父母會覺得自己發音不標準,寧可給孩子聽原聲音頻,也不敢給孩子讀出來。其實,就算你的發音在難聽,自己念出來的和機器念出來的,對于孩子來說,體會是完全不同的。
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太在意自己的發音。關鍵是,家庭讀書氛圍要好,父母水平不一定很高,但貴在支持以恒,最好每天能都能拿出一個固定時間,陪孩子閱讀英文繪本。
我家五年級以前根本沒電視。我們的舊房子有一整面墻都是書,現在客廳也是一整面墻的書架,還有個矮面,放我的書,他的房間是三個書柜,小時候的書都淘汰了。當然,大部分是他爸爸的書,我們的是一小部分,通常我們飯后一起看書。我喜歡藝術,美食,人文。爸爸喜歡社科,技術,傳記。兒子更是歷史文學什么都有。但我認為,書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從書里收獲多少。
現在流行電子書,我家也有電子書,不過除了兒子,我們更喜歡紙質書。因為,拿在手里更有讀書的感覺吧。即使出去旅行,也會在往返的時候在機場買一本書路上讀。
育兒點撥:學習語言的基礎層級是聽說讀寫流利,更高層級是品鑒語言魅力,領悟思想精髓,研習種族文化。父母的認知層級決定孩子的目標層級。外籍讀物看原版好,還是譯文版好?這就好比,中國的著作被翻譯成外文,外國人讀懂的只是一個故事,并且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故事。味道都完全不對了,更別提欣賞原著的文學魅力了。
-03-
100分真的沒有那么重要
其實說起教育來,在北京的大多數家庭中,我們算是個“反面教材”。因為,我們主張“不出圈的散養”。
很有趣的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開家長會,老師問:報奧數班的舉手!報寫作班的舉手!報英語班的舉手!然后,我們覺得沒必要,就都沒有舉手。最后老師問:什么都不報的舉手!
豆豆的老師一直認為,豆豆的各方面能力和綜合素養都很出眾,在他教書的十幾年中,是不多見的。但是這個孩子一直沒有拔尖,老師就覺得很納悶,跟我們接觸了幾次后才發現,是我們對孩子沒有高標準的要求才導致他沒有出類拔萃。
豆豆小時候,我們也會被老人說:這么大了還不會背詩,不會寫字,不會彈琴……
但我們覺得小學前,學多少文化,會背多少詩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讓他懂規矩。什么是他應該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們沒有上任何課外班。
上學后,在老師看來,每一個科目都要考一百分,才是優秀的好孩子。但是我們始終認為,90多分就蠻好了,假如為了從92分提到100分,非要做上100道題不可,那我覺得,有這功夫還不如多讀幾本書。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鼓勵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樣子,而不是老師或者別人眼中的佼佼者。
在小升初的時候,豆豆不是被推優的,即便是各方面條件都達到了推優標準,但他沒有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但是,孩子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一直以來,也非常自律,到沖刺階段,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人大附中,這是值得我們欣慰的一件事。
育兒點撥:自律是每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的先行品質,如果在具體相應的學習能力,成績不是問題。當然,考試成績100分和做人100分同樣難以苛求,盡力就好。對于課后輔導班,畢竟在國內,還要遵循體制內的教育,所以家長們也需要適時變通。
-04-
孩子的時間很寶貴
在選擇興趣班的問題上,很多父母認為廣撒網總歸會有一個收獲。但我認為,既不要強迫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東西,也不要任由孩子喜歡什么就去學什么。
有朋友給小孩報了很多興趣班,說都是孩子想學的,但是時間排的滿滿的。我當時就想:孩子說喜歡下棋,喜歡跳舞,那是相對奧數和寫作而言的。如果讓他在自由自在地玩和他喜歡的興趣班之間選擇,我想孩子還是會選擇玩。
我們總是認為孩子有的是時間,但孩子的時間也是很寶貴的。現在的孩子被家長安排的太滿了。所以我覺得,家長真的應該綜合考評一下,哪一個興趣班更適合孩子,能夠堅持下去,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堅持。
我們當時也犯了一個錯誤。豆豆說不喜歡,我們馬上就支持他放棄。其實這樣也不好。
不過,對于他真正愛的,他也的確堅持下來了,比如說跳舞,他特別喜歡,獲得過北京市比賽各種第一,而跳舞的時候,也是他特別自信的時候。
育兒點撥:即使是興趣,也要付出辛苦;就算再喜歡,也難逃枯燥。
-05-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旅行、吃飯,是我們家的主要開銷。雖然我們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但是我們很講究生活品質,不在乎房子和存款,更多的花銷用來提升眼界。
我兒子第一次遠行,是在他兩歲的時候,我們幾個媽媽網友,帶著自己的孩子,從東北,浙江,江蘇,北京等一直到三亞。
多數時候是一個人帶著孩子旅行,我會選我自己能hold住,我熟悉的地方帶他去。并且那個地方一定要適合小孩子,而不是只考慮我想去的地方。我們會反復去同一個地方,因為他喜歡,而且安全。
豆豆已經去過很多地方,每個假期我們都在路上。長大以后,他會有自己向往的地方,然后就開始關注那里。
老人認為,小孩兒出門沒必要,就是看熱鬧,浪費時間和金錢。
其實,每一次旅行,貌似看熱鬧,孩子也會有收獲,只是我們不知道。
我兒子四、五歲的時候,第一次在北京市場見到菠蘿蜜。賣水果的叔叔說:你肯定不認識這個。他馬上說:我認識,這個叫菠蘿蜜!我見過,也吃過,小時候在海南島!
我當時很驚訝!這種無意間的驚喜,也更堅定了我帶他到處旅行的想法。
到了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們看畫展,在中央美院的展館有烏菲齊館藏的作品。他特別喜歡,然后就回家查了博物館,在意大利佛羅倫薩。于是問我可不可以去。我告訴他,多做充分了解,等他準備足夠充分我們就去。
然后,四年級暑假,我們去了意大利。
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旅行比上學更重要,所以經常逃學旅行。
有人問,為什么豆豆的公號會選擇做美食分享?
首先,是因為我告訴他外面的食物不健康,所以從添加輔食開始,我就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每次添加了什么輔食,添加多少,如何制作等。為了他,我學習烹飪,一直嘗試自己做各種美味,堅持了十多年。所以,逐漸,他也會很感興趣。
其次,每次旅行,我們主要是安排吃,他基本都知道食物的來源,歷史,有什么特別。
再者,他特別喜歡舌尖上的中國,每次考試前放松都會看。飲食也是一種文化,現在品味美食的時候,更多是他講故事給我聽。
旅行的途中,也是收獲人文歷史的過程。
學習的過程,重要的是多看,看的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可能這就是人家外國人為什么那么喜歡去博物館,美術館,接觸一些高水平的東西。接觸多了,就算自己的創作能力達不到,但是鑒賞能力到了,其他的素養也就跟著提升了。
-06-
教孩子學會愛的本領
最近,我都在關注豆豆一個閃閃發光的優點,就是:很會關愛別人。
在小區,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很喜歡他。從小,他就很會陪樓下的老爺爺老奶奶聊天,特別有耐心。小朋友們也說,豆豆是個特別有愛的孩子,所以才會喜歡他。就連現在,四五歲的孩子也會很喜歡他,因為其他大孩子不會有耐心陪小孩子。
這樣的優點,其實,他一直都有,只是我以為,這是孩子的天性,但后來發現,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夠做到如此。
豆豆小時候,每逢我的生日,他都會畫一張很漂亮的小卡片送給我。
這是我兒子親手做的第一個生日蛋糕,送給在單位加班不能回家的爸爸。那天,爸爸很意外,我們去的時候很晚了,因為他要值班一夜。
我一直都覺得,我們家是個很幸福很有愛的家,所以,豆豆發自內心的關愛,最初就是源自這里吧。
育兒點撥:一個人緣好,情商高的孩子大都生長在有愛的和諧家庭。因為父母懂得愛,孩子才能學會如何去愛。
-07-
愛我你就夸夸我
前幾天,跟豆豆聊天,提起別人家的孩子。
他說:為什么老提別人家的孩子!
我憑生第一次很認真地跟他說:你現在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還挺高興的!
后記:父母的層次奠定了孩子的人生基礎,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寬度。可能未來的精英不一定出自又好又厲害的中產家庭,但一定是從小生長在有愛、民主、有品位的和諧家庭。這樣的家庭環境也必將影響孩子一生的處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