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從新冠以來,誕生了課堂教學的新模式:線上教學。她似乎像高科技時代送給學校的一個魔法師,好像這個無所不能的魔法師會彌補因疫情造成的任何學業損失,年老年少的老師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學會這門手藝,隔著冷酷的電子屏,千方百計使盡渾身解數,吸引屏幕那邊千姿百態的娃娃們,結果呢,老師們喊冤,學生們叫苦,家長們抱怨。
? ? ? 針對線上教學這一新事物,反思如下:
? ? ? ? 一、改變“一廂情愿的教與學”為“你求我應的雙贏”。
? ? ? 線上教學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一廂情愿地定位目標,設計教法學法,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們也是一廂情愿地配合老師完成了一節又一節的耳邊聒噪,從早至晚,你方唱罷我登場,忙地不亦樂乎,再加上時空限時測,老師們窮盡所能。可是效果到底咋樣,你知我知大家知,不愿說而已。教學是什么?課堂是什么?她是奇思妙想的碰撞,是心靈感應的溝通,是情景創設的啟發,是質疑探究的互動,是合作交流的共享,是妙筆生花的感動,是突發奇想的升華,更是一束鼓勵的目光,是一雙暖手的輕撫,一個輕輕的擁抱,一句傾訴的話語,一行感動的淚水……,而這些在時空的課堂里又能找到多少呢?
? ? ? ? 既然效果甚微,我們老師是不是可以嘗試不唱獨角戲,學習的主體既然是學生,為什么不讓他們動起來,讓他們成為屏幕的主人,提前做好預習學案發給孩子們,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自學,自主解決問題,甚至給他們編成學習小組,組長負責,開展他們自己的視頻會議、在線課堂、直播等學習方式,并讓他們收集學案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釘釘平臺課前反饋給老師,讓老師們針對共性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備課。等到上課時間,老師只是一本活字典,一臺小愛點播器,孩子們既然腦子里裝著問題,就不會揣著糊涂裝明白,他們會積極地發問疑惑點、難點,這時老師的精準答疑一定會像及時雨滋潤干田,會讓他們收獲滿滿。為了增加課堂效度,老師們也可以有預判性地在課前錄制微課,有效完成線上難點突破,然后進行鞏固訓練,目標評估。這樣角色轉換的實施,是不是比一廂情愿的效果會好一點,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什么是難點,學生最有發言權,針對孩子們的問題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完成目標,提高評估系數。
? ? ? ? 二、線上學習,家長負責。
? ? ? 孩子是學校的,是社會的,更是家長的,并將永遠是家長的。線上學習期間,老師們只負責技術活,父母必須提高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即使再忙,也要抽空陪伴、監督、檢查。孩子們都像貓一樣精明,你松綁他就結繩,你放任他就上天。千萬不要相信你的孩子會抵制手機、電腦里眼花繚亂、驚險刺激的各種節目的誘惑,在你相信之前先問問自己能不能過上半天“手無手機”的日子。沒有父母的監督,孩子們的課堂可能是這樣的,電腦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課,孩子眼前的手機正上演:柯南、魔獸世界、QQ聊天、電子小說、甚至兩性秘密……。到底他們學到了什么,鬼才知道。
? ? ? 課堂上知識的空缺到不可怕,可怕的是疫情防控在家造就了一批問題少年,疫情也許會影響很多行業的收入,但卻促生了電腦、手機的火爆市場,家家戶戶,只要有在校的孩子,就得標配手機、電腦。可是,又有幾個父母會游刃有余地控制孩子的手機呢?大批不自覺的孩子不但課堂上玩,課下玩,甚至和父母捉迷藏熬夜玩半夜,玩得是天昏地暗,不能自拔,更嚴重的孩子們不知道他們進入了哪些網站,收到了什么蠱惑,出現嚴重抑郁,開學后坐不到教室,白天焦慮不安,晚上成宿睡不著覺,神情恍惚,思想幻覺,甚至出現自殘行為,個別女孩子兩只胳膊劃著密密麻麻的紅色刀痕,問她疼不疼,竟然說沒感覺,太可怕了。往往到這個時候,父母才著急了,是真得著急,見過好幾位這樣的父母,眼含淚水,束手無策,到校找老師幫忙,放棄工作陪讀,找醫生求助……,可是一切都晚了,此時只能領孩子回家治病療傷、休學,父母耽誤了掙錢養家,更誤了孩子的學業與健康成長。每每看到傷心的家長領著無助的孩子回家,都會感慨頗多,如果不是家長的不管不問,如果不是對孩子的過度放縱,如果能抽出時間多一點兒監督與陪伴,如果能嚴格管理手機,也許就不會造成如今的惡果。可是,哪有那么多如果?手機是把雙刃劍,它能方便生活,也能毀了生活,尤其是對于沒有自制力的孩子們。所以,線上學習,父母一定要負起責任,不找借口,不找理由,陪伴孩子,避免后悔,因為,孩子永遠是你們的。
? ? ?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線上教學最能培養和檢測孩子的自律觀念和能力,同時也會折射出家長的“生育和教育觀”,那些自律性強的孩子和那些負責任的家長,一定會在疫情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中品嘗到甜蜜果實的味道。
? ? ? ? 疫情無情又有情,它就像一本活的教科書,教孩子,教老師,教父母,教所有人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