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幽靈子
???“老人死了好幾天才被發現”,這種事兒在網上已經屢見不鮮了,最近我身邊也發生了一起。
老太太80多歲,死了好幾天發出惡臭,才被鄰居發現。是鄰居報警后,警察通知的老太太的后人。而后人一介入,卻是來分遺產的,跟天上掉了餡餅似的,都很高興。
這個事兒,令人傷感和痛懷的,不是后人的不贍養,而是老太太的老伴和一雙兒女都死了多年,所以老太太一直獨居,像一個被世人遺忘的“舊人”。可她又不是沒有后人,但卻沒有一個親近和關心她。
不知道法律如何規定兒媳和女婿的贍養義務,但不可否認的是,當那個讓老人與他們相關聯的人不在之后,這層脆弱的“血緣關系”也就此破滅了。幾個孫子輩、外孫子輩跟這位老太太也不親近,但都成了遺產的直接受益者。
所以說這個老太太或許更像是一個被遺忘的“舊人”,因為她既沒有人贍養,也沒有人哪怕像例行公事一般,每天給她一個電話問候,關心她的死活。我想她去世時,一定孤獨異常,悲涼萬分。
這又讓我想起去年南京那位自殺的老人,走的時候寫下字跡漂亮的遺書,洋洋灑灑,全是對后人的牽掛和安慰,“……我于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可是他死了2個多月,才被鄰居報警發現,然后才通知到了他在外地的兒子。
我想,老人的心境一定是悲涼無望的,但他一定也想走得體面一些,所以他才寫了遺書,好好安慰了子女,又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可他何曾料到,他的尸體在屋子了都發出惡臭了,子女也沒有一個來看一眼。
人似乎注定就是孤獨的,特別是喪偶的老年人。
過去有“養兒防老”,而現在年輕的父母一代,似乎都早已不再相信這一套。很多年輕人當了父母,都灑脫地說,老了要去環游世界,自己玩自己的,絕不會去麻煩和拖累子女。而這番話,對應的正是我們如今的父母,他們所成長起來的那個環境,信奉的就是“養兒防老”,整個人生信奉的也是“為了子女忙碌和操勞”,所以他們老了之后,就老是圍著我們轉,總想摻和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有點煩悶有點痛苦。所以,我們這代年輕的父母便會說,我們老了之后會做自己。
可是,真正生育了子女,才發現嘴上的灑脫,跟心理上的預期不一樣。李月亮在文章《“媽住院了,你忙吧,不用過來”丨父母最需要時,你在他們身邊嗎?》里,寫到有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住院,子女卻以忙為借口沒來陪護的情景,令人心酸。子女即使有錢雇人來陪護,也比不得那份親自陪護的真情實意。
李月亮說:
“我以前特討厭‘養兒防老’這種心態。老覺得孩子給我的快樂足已回報我對他的付出了,我應該趁年輕攢夠了錢,將來多老也得自己養自己,不能賴在孩子身上。現在我不這么想了。
你沒老過,就不知道老是什么滋味。年輕時趾高氣揚說‘我老了才不指望孩子呢’,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真到了癱在病床上不能動那天你試試。
別說那時你可能沒多少錢,就算有錢,有一個億,也得有個信得過的人幫你花吧?得有人認認真真地幫你掛號幫你買飯幫你決定要不要手術吧?
沒這么個人,可能會很慘的。
普通人這一輩子,最大的不幸無非兩件事:一是少無所養,二是老無所依。”
多年前,我奶奶生病住院時,她的三個子女日夜輪流陪護。姑婆姑公來看望時,一直感慨地說:“養子女為了什么嘛?就是為了這個時候!”那時聽這話絲毫無感,后來才明白他們在說什么。
記得還沒結婚時,我信奉的是西方家庭的那一套:婚姻要以兩個人為核心,一個人要從原生家庭中徹底剝離出來,才叫成長。所以我異常反感中國婚姻里,老是會牽扯到兩個家庭,使得婚姻變得不純粹,情感不單純。
有一次去參加英語角,便想向一個60來歲的美國老外討教他們的婚姻觀,結果他的回答卻出乎了我的意料。
我說,你們的婚姻觀挺好的,兩個人結了婚就是兩人過日子,雙方父母都不摻和,也不用考慮跟某一邊的父母同住,相互之間界限很明朗,各自歲月安好。
老外卻把嘴一撇,不認同地說:“我反而覺得中國的婚姻觀更好,更有人情味。”然后他講到在美國,子女成婚后,與父母過于疏遠的現狀。他說他更喜歡中國的家庭,子女與父母的感情很好,甚至可以住在一起,這樣很親密。
事實上,當時他已跟一個50來歲的女人結婚四五年了,他們就和女人的兒子兒媳住在一起。他覺得這樣非常好,能享受到子孫滿堂的快樂,相互之間還可以照顧。
他自己在美國的兒子,并不常跟他聯系,也就一個月兩三次的頻率。即使他在美國,兒子也很少會回家去看望他。但這是大部分美國家庭的現狀,美國老人七八十歲即使喪偶了,子女也基本不會來同住,老人們仍然獨來獨往,精神上是很孤獨的,很少能享受到天倫之樂。
那次的交流,給我的是一種啟發,原來西方的那套婚姻理論,有可取之處,也有不可取之處。原來崇尚個人自由的美國老人,也會渴望子女的關懷。
在成長和教育上,我們享受到的是中國父母大包大攬的那一套,從而使得我們的成長得到了庇護;在婚姻和家庭上,我們卻想學西方那一套,讓父母和我們徹底剝離,各過各的。這其實何嘗不是一種“雙標”。
美國人從上大學開始,就要自己貸款,經濟上與父母保持了絕對的獨立,所以結婚生子父母都基本不插手;而中國人別說上學,就連結婚生子,都還需要父母拿出積蓄買房或養子。可買了房,就要立馬剝離,這怎么剝離得了?從經濟和精神上,都不可能。
記得演員海清曾在某個節目里說,要給如今的父母一個過渡的時間,不要動不動就跟他們說,讓他們去獨立,去過自己的生活,這對他們來說,是很殘忍的。我們正在老去的父母,他們當年所接受的教育,所處的文化環境,都沒有告訴他們:為自己去活。
可能只有到了我們這一代當了父母,才有可能真正開啟一個稍微不一樣的家庭模式來。我們可能會自覺地跟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盡可能地去過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感情上,我想,沒有人是不需要陪伴的。特別是當年齡越來越大,那種孤獨感,會更甚。
在文章《我倆兒子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可我還是進了養老院!》里,空巢近10年的李老夫婦,便把那種孤獨傾訴得淋漓盡致。這對老夫婦,都是知識分子,覺悟也很高,也跟得上潮流,知道如今的年輕人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間,所以他們努力去過自己的生活,奈何身體狀況卻每況愈下,終于慢慢地承認了自己心靈的脆弱,放下了外表“那層高覺悟的堅強外衣”。
致使老年人孤獨的,往往不是他們脆弱的心靈,而是他們不堪一擊的身體。而當他們的身體每況愈下之時,他們害怕的不過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害怕的不過是“死亡時沒有人在身邊”,孤獨離世……
作者簡介:英幽靈子,一個媒體人的佛系小號,絮絮叨叨,用文字與你分享周遭。微博及博客:英幽靈子。個人公號:英幽靈子(ID:yingyouling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