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索取者還是給予者?

從小到大,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疼愛我們的人(大部分而言),從讀書到畢業,從一個家庭中脫離到重新組織另一個家庭,從親人到身邊的朋友……,得到的親人愛、情人愛、朋友愛、同事愛、宿舍愛……太多太多。人類是群體動物總是相互依靠,我們從娘胎出生以后,就有向愛我們的人索取資源的必要。

久而久之,我們形成了索取的習慣,卻忘了如何給予,矛盾也容易產生了。

我曾經對我同學說過一句話:“不是我對你不好而是你要的太多”

你要求我在你傷心的時候及時出現安慰你,不然跟我冷戰一周;你逼迫父母能夠給予你所有你想要的智能手機、ipad、電腦,否則你去買腎,傷害自己;你呵斥宿友10點半不關燈睡覺,把氣撒到所有人身上;你致力改造你男朋友向你偶像靠攏,卻不知道他最喜歡什么。你跟所有不如你愿的人、事生氣。于是你成為了所有人眼中的嬌嬌女、任性的孩子,我們成為你眼中的“壞人”

我有時候想說,你得到的愛很多,很羨慕你。因為即便這樣,也有很多人遷就你、包容你、原諒你。如果你不懂這個邏輯。你可以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總是跟父母生氣,在青春最任性妄為的時候,你因為一些小事跟父母吵架,賭氣晚上不吃飯,一個人在房間里生悶氣,他們還是會小心翼翼地來到你房間哄你吃飯。

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你為什么又敢這樣做?

因為他們愛你,而你仗著這份愛,通過傷害自己來報復他們,來滿足事情不能如你所愿后報復的快感,這個邏輯放在你親人、情人、朋友都說得通。

但是一段關系的維持,又怎能單靠一方的付出給予能夠維系的呢?

當索取成為習慣,成為判定一個人是否愛你的標準。我認為你已經走入一個誤區,一個歧途了。這種不正常的觀念會影響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見上)。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跟我說,我不是這樣的,我并不是作者口中的那種人。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自己也不是這種人,但很多時候,細想一些事情,又有啪啪啪打臉的感覺。

還有一些人是這樣的。她慣于通過給予付出這樣的方式來萌發或增強一段感情,這種手段一直是有效的。沒有人會不對這樣一直為你默默付出,甚至不要求付出的人產生好感。

重點是這樣的人一直把給予當成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品質。她以為只要給予我就可以一直留住這個人,殊不知是縱容了你愛的人。

不要把自己放得太低,把別人擺得太高。

如果你把不吝給予當成一種良好的品質,不再是一種手段。自己的價值對于他而言,不止在于我能滿足她很多需求。我既能在她孤單失意的時候陪伴他,我也能在她任性無理的時候遏制她,對她當頭棒喝。我既能給予,更敢拒絕。這時候,你們的感情或許能走向一個新階段。

同時,我也想讓你學會索取,你總是以索取為恥,可能是你對自己缺乏身份認同,你認為自己不值得。更何況,在一段感情中,真正愛你、關心你的人可能也會因為你的索取而覺得被重視,被需要而覺得開心呢?

如果你的索取得不到回應,先不要埋怨,先想想自己的索取是否合理,對對方而言是不是他可以承受的、接受的。

如果你一直慣于索取,卻很少給予,那么對方要不太愛你,要不根本不在乎你,因為對他而言你可能也只能是一個索取者,而他也只會充當一個給予者而已。

寫這篇文章的由衷是:父親深夜在等我的電話報平安,而我玩得忘乎所以,忘記了打電話,而他也一直沒有睡。我索取父親的愛,向他索取所有他能給予我的東西,縱然他跟我也有很多矛盾,但是他一如既往承受我的壞脾氣,縱容我的任性。但是我連一些微不足道的行為也沒有能為他做到。

真正讓我覺得抱歉的事是,我并不吝嗇給與他愛,但是我總是把他放在了最后的位置。

日后,我們也要學學如何在父母面前做一個給予者。記住在晚上玩high的時候,留一點時間報個平安。

你做到了索取者跟給予者這兩個角色相互切換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