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特別接見,是前總統克林頓倚重的顧問,《經濟學人》雜志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選擇,但是怎樣做出選擇呢?通常有兩種思路“反抗或者忍受”、“成功或者失敗”。我們每天都糾結于如何選擇,甚至終日在選擇中痛苦徘徊。
對于選擇困難癥或者說選擇恐懼癥的人來說,可以嘗試閱讀《第3選擇》,也許會給你不一樣的思路。
什么是“第3選擇”,史蒂芬?柯維指出,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設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從沖突中找到一條出路,稱之為“第3選擇”(The 3rd Alternative)。
你可以將“第3選擇”這一原則用于:
?做出工作中的關鍵決策。
? 處理工作中與老板或同事之間的嚴重沖突。
? 幫助客戶解決難題。
? 解決婚姻中“不可調和的分歧”。
? 應對財務困境。
? 解決工作中令人不滿意的地方。
? 處理可能對簿公堂的爭端。
? 處理與孩子學校之間的糾紛。
? 處理與鄰里或社區對某些問題的爭議。
? 解決家庭中的長期不和與交流問題。
? 處理體重問題。
? 應對不愿“試水”的孩子。
那么我們如何運用第3選擇呢?作者給出了答案
01
尋求協同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一
我看到自己。將自己看做一個有獨立判斷力和行為能力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思維模式二
我看到你。視他人為人而非物。
我的反思:不要輕易給別人下定義,試著從表象看內在。
思維模式三
我找到你。面對沖突而不是回避或自衛。
我的反思:試著傾聽不同的反對意見,換位思考,找到對方最真實的感受。
思維模式四
我和你協同。找到一種更好的從未想到過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擊的循環。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創造協同呢?請往下看
詢問
問對方:你愿意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這是個革命性的問題,可以讓對方減少防御,與你一同探索實驗;
界定
雙方討論“更好”究竟意味著什么;把雙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條件都列舉出來;
創造
雙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創造一個可以達成界定條件的第3選擇。
達成
當形成真正的第3選擇時,協同各方會群情激奮,這時達成了協同。
02
第3選擇的人生
第3選擇最本質上的思想其實是佛教講的無分別心
我們通常把生活分成“工作”和“休息”,于是“不停地工作”和“退休后休息”成為了兩種選擇模式。
其實我們可以尋找第3選擇:“做出貢獻,享受人生”。
如果你有一個永久的使命,你就可以永遠活在高潮中,選擇奮斗,同時也是選擇了享受。最重要的是,有個愿意為之奮斗的使命。
那我們又要如何去創造第三選擇呢?書中介紹了由內而外創造第3選擇的20個建議
1.不驕傲自滿,放下自己總是正確的想法。
2.學會說“對不起”。
3.快速寬恕被輕視的感覺。你可以選擇是否被冒犯,如果你感覺被冒犯到,那么就別理會這種感覺。
4.不要給自己或他人太大的承諾,從小承諾開始。
5.順其自然,繼續遠行。
6.廣泛閱讀。
7.每天盡量去鍛煉身體。
8.保持充足的睡眠。
9.研讀鼓舞人心或者神圣的作品。
10.給自己一些時間,安靜的去思考。
11.對身邊的人表達愛和謝意。
12.合理的運用你的雙耳和嘴巴。
13.學會用時間、真心、寬容和肯定去慷慨待人。
14.不要去與別人比較。
15.心存感激,并且善于表達出來。
16.秉著無盡的熱情去為他人發現和創造偉大的勝利。
17.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可以先休息一下。
18.如果真沒辦法達成協同,請記住在某些情況下“不交易”是最好的選擇。
19.當涉及他人的應變能力、缺點和優點時,你要一笑而過。
20.永遠不要忽視第3選擇的可能性。
“選擇”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說“選擇大于努力”,由此可見選擇的重要性,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也許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
生活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也取決于我們自己,換個思路,換個角度去處理問題,也許結果就會出乎預料。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日更第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