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得很,一樣的做法,我的媽媽做的饃饃吃起就是特別香。無論是蒸的,還是油炸的。我媽媽做的饃饃就是格外的香。
其實我媽媽做饃饃跟別人的做法不太一樣的。我媽媽做饃饃之前,是用傳統的做法。
先泡一個提前做的酵母,是秋天的時候,自己做,我媽媽稱上一斤黃米,泡水一天,然后把米放案板上,用一個酒瓶子使勁按壓成粉末狀。再放入盆子里加入一碗面粉,加水攪拌均勻。和成面團,然后做成小小的饅頭。放小案板上去太陽底下曬干。
我媽媽每次做饃饃,取一個提前做好的酵母饅頭,加溫水泡軟,再加入少量的面粉,攪拌成一個小小的面團。面盆放暖和的屋子里,面盆蓋上干凈的衣服,過四五個小時醒發了,再加入一碗面粉,加溫開水攪拌均勻,用筷子攪拌成面團。再放盆里,慢慢醒發。一點一點等醒發的面里逐漸增加面粉的量,經過四五次過程,發面發了一大盆時,我媽媽開始做饃饃。我媽媽每次揉發面的時候,都是用心的把發面揉光滑,揉均勻。一會把發面揉成長條,一會又把發面揉成一個圓團。我媽媽說了一句話,記憶猶新:“打倒的媳婦,揉倒的面”。我媽媽說,面多揉幾遍。做的饃饃好看,而且味道香。
我媽媽做了花卷,還有饅頭,放入木蒸籠,等饃饃醒發了,才放大鍋上面蒸,大鍋里的水是做饃饃的時候,我燒的開水。小時候我最怕蒸饃饃,每次蒸饃饃,我媽媽都是讓我燒火,每次我都是流著眼淚燒開水的。燒水的時候,灶火里需要加柴,就會有好大的煙氣,我的眼睛遇到煙味,就會流眼淚。
饃饃醒發好了,我媽媽就把蒸籠端到大鍋上面,一層一層羅上去。蓋上木頭方形的蓋子。我開始燒火了,媽媽怕我燒不好火,蒸不好饃饃。過了一個小時,饃饃熟了。我媽媽做的饃饃有大有好看,咬一口,可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