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不是教你詐》,想到我聽到、見到的一些事。
單位新來的小米,是個單純、直接的小姑娘。她一直看不上旁邊工位的男同事。那個男同事在社會上混了幾年,為人行事與小米是兩種風格。
“他讓人事部幫著簽個字,還要給人事部小姑娘們送點零食。這不過是人事部的本職工作嘛。”小米不屑地告訴我。
“還有,他為了多賺錢,總巴結領導眼里的紅人,我看過他給紅人送過一盒名煙?!毙∶走€氣憤地和我數點了他的其他種種惡行。
后來我因為工作關系,和這個男同事有了些交流。我發現,他是個很能體諒別人的人。有一天由于他工作進度問題,導致我跟著加班,等他收工我才能回家。他提前電話和我道了歉,第二天中午請我吃飯,下午又給我買了一些點心。一切做得自然誠懇。
而這些都被小米認為“油滑”。
過了幾天,小米自己又改變了口風?!八艘餐玫?。那天我有個活做不完了,他二話不說,就接了,幫我很大的忙”,小米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其實,這個男同事,擅長與人結交關系,會送禮,知道怎么做維持自己的生計,這是一種能力。為何這會讓小米這么氣憤呢?
我們八零后一代很多人自小就被教育要好好讀書。除了讀書之外,很多事情都沒意義。這源于家長有限的認知、社會提供的成才渠道狹窄。結果,很多人長大后,只學會了從書本看世界。在他們心里,只有書本上教的黑與白。世界是五彩的,他們硬要把各種顏色納入非黑即白。
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他有欲望,有底線;有經歷、地位、年齡差距帶來的與人隔閡;也有對別人的理解與體諒,或多或少;有吃虧后學會的察言觀色、職場倫理;有違背衷心做出的折中選擇。
我們的學校無法教會這些。在學校里,我們聽到的都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邦有道,危言危行”,“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終身如此,可謂君子”。而教導我們這些話的人,又沒有提供讓我們學會靈活應用的場景,卻把這些話變成了我們看世界的一個標尺。
小米只能在逐漸適應社會之后,慢慢學會學校里沒教的東西了。
書中提到了朋友借錢的事。我想起了自己的兩個同學,小G和小尚。
小G直到大學畢業,都還記得小尚還欠自己300塊錢。那是上初中時借給小尚的,十年了。小尚那時感激不已。那時,300塊還是很大一筆錢。
小G心里怪小尚這么多年不還錢,自己也不好意思催要。一年延一年,慢慢地,這事,自己都不好意思重提了。
他哪知道,小尚也在為難呢。小尚上學時,沒錢還,慢慢地,見到小G就躲著。因為小G一出現,就等于提醒他,自己還有件“欠”著別人的事。
到了高中,居然還和小G一個學校。小尚心里真是叫苦。仿佛壓在心頭的一塊烏云。偶爾迫不得已打照面了,倆人的表情也都不自然。曾經的親密無間蕩然無存。小尚和小G幾乎沒什么來往了。
后來小尚大學畢業了,工作了,有錢還了,卻沒法開口重提這件事。
直到有一天,小G急用錢,厚著臉皮打電話問小尚要。沒想到,小尚很痛快就給了他,還說:“我一直等著給你,就是沒機會”。倆人總算了卻了這樁心事。
小尚一直欠著小G,自尊心就矮了一頭,自然就不愿見到小G。感激之情變淡。如果當初小G催小尚,小尚也許會想辦法湊錢。倆人之間也許不會別別扭扭這么多年。
當朋友向自己借錢時,提前說好自己什么時候會用錢,請朋友屆時還錢。時間到了,提醒朋友還錢。不要太相信朋友會主動還錢,那是少數。
有時,有恩與他人,看起來你贏了。但要給別人還情的機會。否則,會給他人帶來過多的道德負擔。恩將仇報的故事,當事者不一定沒有一番委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