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喜歡聽故事?

文/@SH郭小鵬

七夕的前一晚,老秦分享了一篇《一段帶著烤地瓜味的愛情》文章,引發了很多秦友的共鳴。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講故事的方式能夠吸引到這么多人的關注呢?

結合我最近看的幾本書,分別是劉同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豆瓣評分7.1分,張嘉佳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豆瓣評分7.5分,大冰的《阿彌陀佛么么噠》,豆瓣評分8.1分,我發現了一個規律:這幾本書之所以很火就是因為它們全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寫成的,那么為什么以講故事寫的書就比較容易火起來呢?

這是因為聽故事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方式。最近,美國哈佛大學進化心理學家史蒂文·平克認為我們之所以喜歡聽故事,是因為故事是社會群體中,個體學習建立和發展人際關系的一種重要工具。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生活,我們需要時刻洞悉群體中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方法比講故事更利于傳播這樣的信息呢?其實,我覺得建立和發展人際關系時次要的,獲取知識才是主要的。

可是,這好像不太好理解。那我們就簡單直接地講一個我們在生活中都經歷過的事情。那就是我們小時候,每到晚上,如果父母不給我們講故事,我們就大吵大鬧地不睡覺,可是如果他們給我們講了小紅帽和狼外婆的故事,那么我們很快就會進入到甜美的夢鄉中去。

事實上,不光我們小時候有這樣的經歷,即便我們成年人學習很多知識也是靠聽故事的形式實現的。比如,我想把我學校的事情講給我朋友聽,很少人會用純邏輯的語言介紹:“我們學校的辦學目的就是希望把我們學校建設成世界上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第一,我們要……第二,我們要……第三,我們要……然后為了實現第一個我們提出的要求,第一,我們要……第二,我們要……第三,我們要……聽到這你估計就快崩潰了,這算什么啊,這不是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嗎?”我要是這么講,估計你一會兒就不耐煩了,所以說我會這么跟你說:“我跟你說啊,今天我在我們學校遇到了這么一檔子事,我們學校一個老師如何如何……”我對我們學校的形容是靠這些故事組成的。那么我的朋友對我們學校的印象,也是靠這些故事拼湊起來的。

故事是大部分人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F在如果讓你喚起你對一個熟人的印象,你在頭腦里,最先想到的常常是關于這個人的一些故事片段,比如他某年某月某日還欠我一頓飯。而不是理性的:第一,這個人的性格怎么樣,第二,這個人的人品怎么樣等。

新周刊主編胡赳赳曾在《我們為什么熱衷八卦?》一文里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了人們為什么熱衷于八卦:“先民們(石器時代)在建立社交圈子的過程中就有心理上的強烈動機,對周圍人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注,以此更好地對抗未知風險、獲取資源,因此,他們著迷于他人的八卦。”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解釋人們為什么喜歡聽故事。因為用聽故事的方式獲取知識和發展人際關系其實是人類進化的一種優勢。為什么這么說呢?用故事的方式記憶知識,對智力水平依賴程度低,不容易被遺忘,這在遠古時代是最高效的,在現代特別是懶人時代也是最省力的方式;用講故事的方式發展人際關系,傳播信息的成本是比較低的。試想一下,放在你面前兩本講經濟學的書,你是愿意看晦澀難懂的那本,還是愿意看像《圖解力:人人都能夠看得懂的經濟學》這樣的書呢?(這本書是@秋葉老師的一個學員用160幅圖解寫出來的,淺顯易懂,很適合當經濟學的入門讀物)

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得解決,什么樣的故事我們理解起來更容易,更能夠記憶深刻呢?

林欣浩在《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一書中講了一個小故事:有個在初中學的知識,我們在地面上豎兩根桿子,根據影子長度能計算出太陽高度,這是個非常簡單的相似三角形問題,一個公式就能夠表達清楚。那我們古代數學家劉徽是怎么記錄這個公式的呢?

“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三望,立而又旁求者四望。觸類而長之,則雖幽遐詭伏,靡所不入?!?/p>

我靠,不要問我劉徽這個故事講的什么,我也不知道,我是直接copy過來的,還有,這明明是首詩好不好?

所以,一個好故事首先就是能夠淺顯易懂,就像當年白居易寫的詩一樣,街上的大媽都能夠理解是什么意思。

但是故事僅僅淺顯易懂還不夠,它還必須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這個模式就是:故事必須有開頭,有情節,有高潮,有結尾。這樣的故事我們才愿意聽。

拿著這兩個標準審視一下文章開始我們提到的那幾本流行的書里面的故事,基本上都把這兩點給包含在內了。

試想,除了淺顯易懂之外,假如你給我講了一個沒有開頭的故事,你說:××,我跟你說個事,那兩個人最后離婚了……我會立刻打斷你:等等,你講的這個故事倒是淺顯易懂的……但那個啥,你說的什么,我沒聽懂。

我為什么排斥你給我講的這個故事呢?發現了嗎?因為你講的這個故事沒有開頭,這不相當于你沒有提供給我任何有用的信息嗎?你讓我怎么理解?

再試想一下,假如一個故事沒有高潮,或者沒有結尾,那會怎么樣呢?我們給別人講一個故事,講到最關鍵的時候突然停下來不講了。那個人就會忍不住問:“繼續啊,然后呢?”如果我們不講,他甚至會生氣地說:“你腦子有病吧,講到一半不講了,吊人胃口。”我看馮唐的《萬物生長》的書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從作者在洗車酒吧遇見秋水,然后秋水給作者講了他自己的故事,關鍵是最后秋水說:“我的故事講完了?!钡亲髡邊s一再追問:“沒講完。后來呢?”(當然,我們可以理解成這是馮唐小說的一種構造方法,我只是在這拿它作一說明)

回到正題,為什么別人會生氣呢?事實上,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我很難接受一個沒有解決沖突和懸念的故事,甚至會因為這種難以接受而產生憤怒感。

為什么最近的青春類電影很流行呢?各種各樣的人尤其是我們學生擠破腦袋往電影院去?原因之一就是,這些電影除了造了“夢”,淺顯易懂之外,它們還嚴格遵守了開頭、情節、高潮、結尾的故事模式,這樣的模式符合我們對故事的預期,而這樣的預期是所有人都共有的(請允許我大膽地臆測一下)。

就在前兩天,微信發布了2015年微信用戶數據報告,其中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5.49億,微信為什么會這么流行?在我看來,首先在于他講了一個好故事:就是微信開發過程的那個故事,甚至連結尾都那么文藝:我從沒有見過一個不孤獨的人,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要么你喜歡聽故事,要么你能夠給那些喜歡聽故事的人講故事,不是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嘛:聽別人的故事,做一個有故事的人。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進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