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都知道要好好愛孩子,但是父母們還是常常忍不住會對孩子發火。
這好像是一個愛的魔咒,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形成越來越強的自我意識,父母面對孩子時也從滿面溫柔逐漸變成了滿目猙獰。
有孩子前,我對訓斥自己孩子的媽媽嗤之以鼻,小孩子那么可愛怎么忍心訓斥?
有孩子后,我才意識到當年的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
當媽的人簡直是一個行走的定時炸彈。
有一次逛商場,我正在試衣服,聽到商場在廣播某個小朋友與媽媽走散的消息。然后看到一位年輕媽媽在商場里一邊跑一邊近似瘋狂的喊著自己孩子的名字。
幸虧當時商場人流量不大,沒過多久就找到了孩子。
然后,跟我想象的一樣,孩子遭到了媽媽的指責。
還有一種很常見的場景,在餐館里,小孩子在餐桌前忙前忙后,上躥下跳,如果父母不把手機遞給孩子讓他們安靜下來,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還是免不了一頓訓。
當孩子把不理想的成績放到你面前時,
當孩子不按約定練琴時,
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哭鬧打滾時,
都有可能成為父母發火的導火索。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對孩子生氣,真的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嗎?
2
有一次我們帶著小花生開車出行,返程時已經是傍晚時分,因為考慮到她白天沒睡覺,所以我想讓她在車上睡會兒。
結果她的狀態仍然很興奮根本不想躺下,我立刻有了一種憤怒的情緒,在怒火發泄之前我突然冷靜下來。
我在想我為什么對此感到生氣?
她只是沒有按照我設想的那樣能在車上睡會兒。
想明白后我的情緒瞬間就恢復了平靜。
小花生的行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所以我產生了一種挫敗感,為了掩飾這種感覺我就像拿憤怒當盾牌。
父母對孩子感到生氣時,也許都是父母在演戲。
與孩子在商場失散的年輕媽媽,在找到孩子后憤怒的訓斥孩子。她的首要情緒真的是生氣嗎?
其實她更多的情緒是擔心、害怕、激動。她的靈魂在擁抱著孩子說,剛才我真是擔心死了,感謝你回到我身邊了。
但是她卻收起這些首要情緒,表現出憤怒。
那我們為什么容易掩飾自己的首要情緒呢?
跟暴露自己的人性弱點相比,憤怒和指責要容易的多。
我們不想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的弱點,也就是那些或擔心或害怕的首要情緒。
憤怒讓我們看起來更有權威和力量。貌似這樣就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他們意識到下次不要再做這樣的事。
孩子在餐廳搗亂,父母首要情緒是尷尬,次要情緒是生氣。
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首要情緒是失望,次要情緒是生氣。
孩子當眾哭鬧打滾,父母首要情緒是挫敗感,次要情緒是生氣。
你看,是我們自己讓自己生氣的。
3
可是憤怒真的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影響嗎?
當我們向孩子發泄怒氣時,向他們傳遞出的信息更多的是意味著評價,指責,嘲諷,羞辱。
當孩子面對我們的怒氣時,更多的感覺是內疚、懊悔,也許孩子會處于恐懼承認錯誤,也許孩子會與父母抵抗或產生叛逆行為。
我們無所顧忌的發泄情緒最終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個人童年時期建立起的自尊感將影響他的一生。
有很多媽媽說,我知道對孩子發火不對,我也知道要努力控制情緒,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
其實,在我們即將發泄怒火前按下暫停鍵,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首要情緒。
想下我究竟是為什么而感到生氣。
然后就會發現,這好像也沒有什么值得生氣的。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個詞叫“積極暫停”。
意思是當發現自己出現不良情緒時,需要主動采取一些措施讓自己冷靜下來。
比如,在情緒爆發的前一刻,做幾次深呼吸,或者暫時離開現場,或者做點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等等。
這些做法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往往也很難做到。
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反思、嘗試、總結來逐漸改變。
4
沖孩子發火是一種兩敗俱傷的做法,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在《父母效能訓練》中為父母提供了一種與孩子雙贏的做法。
當孩子出現父母不能接受的行為時,他建議父母要對孩子發出有效的正面回應,也就是“我——信息”。
“我——信息”由三個元素組成,即
行為+感受+影響。
“行為”即父母所不能接受的孩子的行為。
“感受”即父母當時真實的感受,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首要情緒,千萬不要被次要情緒,也就是憤怒的情緒所蒙蔽。
“影響”即孩子的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
還是以孩子在商場走丟為例,如果這位媽媽很好的運用了“我——信息”,她就會這樣回應自己的孩子
剛才突然發現你不在我身邊(行為),我真的嚇壞了(感受),如果你真的走丟我覺得我會整夜整夜都睡不著的(影響)。
也許,面對孩子我們真的說不出這樣的話。
以前我認為這樣跟自己的孩子講話就好像在念臺詞。因為我已經習慣了對孩子進行指責和訓斥。
而且我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并沒有覺得我的做法有什么不妥。
但是,當我發現指責和訓斥對孩子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后,我決定嘗試對孩子發出“我——信息”。
隨著我越來越熟練的運用“我——信息”,我發現孩子真的有改變,她更愿意配合我了。
雖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是我已經感覺育兒比以前輕松了。
小花生只有三歲半,跟其他孩子一樣有各種各樣的媽媽們忍受不了的小毛病。
以前每次回家我都要嘮叨很多次,讓她在門口換鞋。
但是結果不是她含著淚委屈巴巴的去鞋柜前換鞋,就是我把拖鞋拿到她跟前然后再把她的鞋子收到鞋柜里。
直到有一次,我真誠的用“我——信息”跟她聊了這件事,以及我希望她今后能怎么做。
之后她真的改變了,即使忘了,我稍稍提醒后她也立馬能改正。
當然,父母也是人不是神,憤怒是每個人必有的真實情緒,向孩子發泄情緒后要怎么修補,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對孩子發火后,這樣做才算愛孩子》。
育兒路上沒有捷徑,也沒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唯有與孩子一起成長。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展現你的真情實感,然后給他足夠的尊重,讓孩子做他自己,你們的親子關系會更加親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