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不好外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朋友為學好外語而頭痛,也有不少朋友熱衷于尋找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能快速且簡單地解決這一問題。
有時候,我想,也許正是這種走捷徑的心態,造成了我們學不好外語的結果。
看到這里,可能有很多人會說,“這不對嗎?現在是什么時代?速度就是金錢,不講效率遲早被淘汰,連樓房建筑也在快速進行”。
這話的確不錯,長沙曾有過19天蓋起57層高樓的建筑記錄。
但是,不管建筑技術多么先進,預制化也好,模塊化也好。它都會需要足夠的而且合乎質量的建筑材料做支撐。失去了這一點,任何建筑都會存在缺陷,都會經不起風吹雨打。
語言學習也是如此。有些語言學家聲稱,人類有內在的語言機制(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人類先天具有一種習得語言的特殊能力,表現為兒童頭腦中有一種受遺傳因素決定的“語言習得機制”,這一特殊機制脫離人類的其他功能而獨立存在,甚至跟智力都沒有關系)。如果果真如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里,都有一位出色的語言建筑大師,它會把我們提供給它的語言材料,建成一座座堅固且美觀的語言大廈。
我們也可以具體想想我們的母語學習過程。從小到大,除了正常的學校學習,除了語文課本,我們每個人還看了多少課外書,多少漫畫,小說,雜志,看過多少電影,電視,聽了多少廣播,歌曲,戲劇,談過多少閑話,發過多少牢騷....等等。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語言材料,才使我們的大腦,這位靈巧的建筑大師,為我們筑起了一座美觀大方,堅不可摧的母語城堡。
反過來看看我們的外語學習,除了手里的教科書,或許另外幾本詞匯書,語法書,練習手冊等,我們還做了什么?我們可以問問自己,自從我們開始外語學習以來,我們究竟為我們的大腦提供了多少合乎質量的語言材料呢?
憑著有限的詞匯,憑著考試技巧,也許我們可以一次次通過外語考試,拿到文憑或證書。但不管如何,憑著有限的,間斷供應的語言材料,我們能夠讓我們的大腦為我們建起一座可靠的語言大廈嗎?
正如一座堅固的建筑需要足夠的水泥,鋼筋,沙石等建筑材料,需要足夠的攪拌時間和建筑時間一樣,如果沒有足夠的,源源不斷地供應的,合乎質量的目標語言材料,我們的大腦,這位語言建筑大師,無論它是多么地出色與杰出,它都無法為我們建成我們需要的語言大廈。它最多只會因陋就簡,為我們搭起一座茅草屋,或一個小窩棚,讓我們臨時躲躲風雨。但這些茅草屋,小窩棚,終究難登大雅之堂,也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語言學習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說它簡單,它的簡單就在于如果能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然后保持不斷地為我們的大腦輸入語言材料,我們就能學會我們的目標語言。這可以說也是語言學習的要訣,輸入,輸入,再輸入,直到我們的大腦為我們搭起目標語言大廈。說它難它也難,它的困難就在于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如何去保持不斷的輸入?
輸入不足,確切地講,有效輸入嚴重不足,對大多數學習外語的朋友來說,可以算得上我們學不好外語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