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病逝。
唏噓之間,回憶起在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誠品書店度過的那個下午,恍如隔日。
那是一個暴雨黃色警戒的下午,書店隔離了外面的濕漉與風雨,在寬敞與燈光氤氳的空間里,我摩挲著質感不一的書籍封面,感到很幸福。
彼時,我還在求學。
雖然當時已經感覺學業繁重,但依然有大把時間逛書店、看閑書,以及與人討論辯論或是當做談戀愛的談資。
現時,我已經工作。
才知道——喔,當時真是輕松啊。
現在別說看閑書,就連工作相關的書籍拿起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心安理得地合起書頁。
工作以后,真的忙太多。
已經好久沒有回母校與老朋友聚會、聊天、談書。
職業和家庭生活,可能才是是職場人一生需要細細閱讀的大書。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我依舊認為讀書是要緊的。
因為,如果說囿于辦公室的我們正如同一只只井底之蛙,那么,讀書就像與井上的人對話。
終有一天,他們能激發青蛙內心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跳出井外。
在吳清友老先生眼中,書是最好的東西。要多讀能啟發心靈智慧的書。
這當然沒錯,我也十分認同。
然而,我還是要說,職場人士必須要學會如何有用地讀書。
這是第一步,畢竟時間有限,先生存,后追夢。
然后,才能真正做到無用地讀書。
只有提高讀書對職業的幫助,獲得工作上的精進,才能享有更多從容的可能性。
否則,我們好不容易打開一本無用之好書,結果心里又立刻被雜亂的物欲噪音所塞滿,如何感受自己的精神。
吳清友老先生當然是逐夢的典范。
但我們年輕人也要知道,先生在創辦誠品之前,31歲的他,就已經在專營飯店餐廚設備與咖啡機的誠建公司,從業務員做到了老板。
沒有第一筆職業財富的積累,就沒有后來逐夢、筑夢的吳清友,也就沒有如今作為文化地標的誠品書店。
一、職場人士應當讀哪些書?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年新版書籍都有幾十萬種之多。
讀什么書,如何選書,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命如何與什么樣的書結緣。
首先,當然要讀能夠提升技能之書。
這些書必須與我們當下的本職工作或者你有益拓展的技能緊密相關。
關注你這個行業,你這個崗位的前輩、大咖,去看他們寫的書,或者去了解他們在讀什么,他們推薦讀什么書?
因為任何行業中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越是站在風口,越是知道什么才是潮流。
這種書不一定重要,但很緊急。
因為,你不能落后。
要跟上腳步。
其次,當然要讀能夠提升思考之書。
提升技能之書,主要的目的在于幫助你更快更好地上手目前的工作,提高效率,強化產出效果。
但拉開你與其他同事真正差距的地方,在于思考能力。
這種書既緊急,也重要。
這當然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面對數據和材料時所需要的邏輯分析能力,比如面對人際和復雜情況時所需的有效溝通能力,比如面對經營瓶頸和難點問題時所需要的創新思維能力。
這些都需要不斷鍛煉自己的大腦。
最后,當然要讀能夠提升感悟之書。
職業只不過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只不過是我們人生角色的一種。
如若沒有一丁點超脫之心,就會被這個職場和身份所局限,對于工作中的利益就會得失心太重。
我認為,職場也是修行場,在工作的每一個具體場景都能看出我們內心的真實狀態。
誰是焦慮的,還是從容的,誰是野心勃勃的,還是隨遇而安的,開一場會便可管窺一二。
在工作中修行,在讀書中與哲人對話,對白天的自己進行三省。
方知來路與歸途。
這種書,不緊急,但很重要。
但我們總不希望到死前才開悟,才醒悟,才追悔。
二、職場人士如何讀書?
1、讀書的金字塔
前面,我們提到的職場人士需要讀的三種類型的書。
但一個人不可能每天什么書都能有時間、精力去讀。
對于職場新人或者仍需拼搏職業上升的人來說,我認為金字塔結構能較好地指導讀書精力的分配。
(1)提升技能的書:約占讀書總量的60%。
需要大量的讀,讀多、讀新,不錯過一點新知,才能落實到工作中,不至于看不清楚行業全局。
(2)提升思考的書:約占讀書總量的30%。
實踐如果沒有反思,就成了白費力。
強化每一次工作復盤中的思考能力,重頭推到,用新的思維再來演繹一遍,我們或許能夠發現更好的工作路徑。
下一次,我們會做得更好。
(3)提升感悟的書:約占讀書總量的10%。
這一部分,不求多,求精。若能每天睡前翻閱幾頁,甚至幾行字。
也許你就會有一個安眠之夜。
2、讀書的高效能
(1)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公司請我們來工作,很現實,就是需要我們貢獻自己的智力和腦力,一天工作的時間就是要做貢獻的時間。
提升是自己的事情。
因此,除了利用好每天下班后自由支配的時間外,還必須盡量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有不少人反對碎片化讀書。我倒不這么看。
事實上,無論整塊時間,還是碎片時間。
只要能夠接觸到優質的信息,便無論如何也談不上損失。
更何況,現在有大量優質的內容供應商,他們在內容編排上本身就針對于職場人士時間碎片化的特點來研發的。
比如,羅輯思維的 得到 ,網易云課堂 ,優質微信公號 職場充電器、行動派 等等,一篇文章,一個音頻短課,也就幾分鐘、十幾分鐘就能看完。
一個小時的長課內容,一般都是安排在晚上8點才直播。而且還支持回放,可以隨時收聽、學習。
(2)用輸出強化閱讀效果
沒有輸出的輸入,隨著遺忘曲線,最終將被你忘得一干二凈。
輸出的方式有很多,只要能幫助你記憶、理解的就是好方法。
比如,初級一點的有寫讀書筆記,難度提高一點,可能是寫主題文章。
再高級一點,就是做分享。
把掌握的信息和知識再通過某種形式教給其他人,這不僅是最好的記憶和理解的途徑,更能為你個人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加分。
這方面,簡書的彭小六是榜樣啦。
(3)應用起來才是真王道
比起單純的輸出,應用到實際中去是更重要的目標。
對于提升技能的書,我們最好能夠立即跟著書籍或課程,一步步學著操作,及時發現哪里卡殼,哪里消化不了。
比如,看一本關于PPT制作的書,我們最好打開電腦,新建一個PPT文檔,跟著操作。
比如,看一本關于提升開會效率的書,我們最好列下下一次開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對于提升思考的書,我們在閱讀時,最好能想到自己平時的思維漏洞和錯誤,并列出下一次如何避免的計劃。
對于提升感悟的書,我們在閱讀時,最好能聯想到自己平時的生活和工作的場景,哪里做的不好,哪里讓自己愧疚、遺憾,并列出今后不再犯錯的計劃。
小結
所謂功利,不過是我們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
但反過來想一想,連生命都僅有一次,如此短暫的情況下,我們對待時間的使用,如何不苛刻,如何不功利。
讀書,就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完善。
如此簡單,如此直接。
當然,吳清友老先生曾說過:
賣一本八卦雜志和賣一本好書,都是25元。但肯定是不一樣的。
是啊,我們讀書必須要選擇對我們有裨益的。
因為時間有限啊。
吳清友老先生說過:
“誠品”書店文化在于,尊重走進書店里的每一個人。
那我們自己呢,有什么資格不尊重我們每一點每一滴花去的時光。
懷念吳清友先生。
祝每一個人都能在紛雜喧囂中,翻開書,找到自己的心靈安所。
對!這就是姐姐愛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