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

馬里奧·利維奧(Mario Livio)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他也對好奇心這個話題非常好奇,在出版了《為什么?是什么使我們如此好奇》一書后,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Knowledge@Warton節目中,也分享了自己對好奇心的研究結果。

馬里奧·利維奧認為,好奇心有幾種類型,它們的驅動力并不相同。一種是感知型好奇(perceptual curiosity),那是當我們感到意外,或者一些事物與我們過去掌握的知識不一致時的感受,那種感受類似有點不舒服的狀態,好像非撓不可的瘙癢感。這時我們就會試著去找到信息來緩解那種好奇之癢。另一種是認知型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是一種愉快的狀態,與獎勵預期相關聯,就是你會預計將來會得到一些獎勵回報。

馬里奧·利維奧說:“如果你是個好奇的人,那么你也應該對好奇心本身感到好奇。這個領域已經有心理學家、研究認知的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進行了研究。”他發現,特別是 當出現認知型好奇,就是我們因為好奇心去學習新東西時,頭腦發生的變化與獲得多巴胺的路徑是一致的,正是這樣的神經傳導與我們頭腦中的獎勵機制相關聯。

神經學上已經用核磁共振對這個領域進行過各種實驗,在實驗中先激發人們的好奇心,然后對他們測試,結果發現,感知型好奇,就是當你感覺意外的時候,與這種感知型好奇相關聯的那部分大腦,恰恰是大腦負責處理矛盾沖突的部分。而與學習新知識有關那部分大腦會讓獲得獎勵那一部分變得活躍,就好像有人給你一塊巧克力,或當你坐在劇場等待大幕拉開。

馬里奧·利維奧研究后認為,好奇心有遺傳因素,但是它也是由先天和后天共同決定的。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是可以通過教育體系提升好奇心。他舉例說,比如給兒童上科學課,孩子們總是特別好奇,經常問問題,想知道周邊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不要試圖一開始就教孩子們不感興趣的事物。應該從他們特別好奇的話題開始,比如恐龍。從恐龍開始,然后采用有趣的方式將其它概念與之聯系,再讓他們學習,而不是一開始就教孩子不感興趣的知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