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書的難易程度分為10級的話,這本墨傾城寫的《三毛傳》可以1級,沒有難度,而且到處都是修辭的堆砌。
讓人一讀的時候就覺得這不是傳記,作者一點都不客觀,全程都是詩一般的語言,給三毛上光上色,作者只是在一廂情愿的勾勒出她心目的那個三毛的形象吧,連每一篇的名字都是刻意的浮夸,不過書封面上選用的三毛圖片都不是其經典形象。
如果這本書也有銷量,那也是沾了三毛的光吧,好水的傳記啊。
不過讀完全書,透過作者那充滿柔光的描寫手法,大體還是可見三毛的輪廓。
我青春年少時也讀過三毛的那些書,不過看不懂,就是平白的記錄行程中的所見和所聞,如果不是大家都說三毛的話我應該一點都看不下去,在那個經濟不發達、觀念保守的年代,大家是如我一樣羨慕她能全世界的流浪么?經由她抵達自己不曾到達的地方,認識世界各地不同的朋友。
在我的初中時代,完全沒有自己的經濟,也根本沒機會去打工賺錢,就很羨慕她。那時把頭發一分,也被同學說像三毛,令我沾沾自喜,也想去浪跡天涯。
三毛的這個形象設定也是吃了那個年代的香吧,現在滿世界行走的女子太多了,我就曾在馬路邊認識了一位60多歲的阿姨,完全是被阿姨一身戶外的行頭和挺拔的身姿所吸引,原來她就經常獨自一人去國外旅行,而且還不懂外語。
三毛與當下朋友圈里常見的旅行不同的是她能把那個地方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拍拍照片趕緊奔赴下一段行程,三毛可以把那段生活付諸圖文,就自然而然的圈粉了。
不過我想,也許三毛是個很想引起別人重視、需要很多愛的人,我也曾經因為感覺父母不如自己所期待那般的愛自己,就想要走的遠遠的,讓他們夠不著,三毛大概也有這樣的心理吧,用遠走來逼婚,結果沒有被挽留,就真的走了。她很會打扮自己,如果真的那么獨立那么熱愛生活,又何必一次一次的出走呢,又何必跟當時自己并不是很愛的何西結婚呢,最后又何必自殺呢。
女孩小時后若是在沒人指導的情況下讀很多書,尤其是單一的文學書,會很容易陷入感傷和遐想中,因為少女是感性的,也是有著豐富想象力并容易陷入某個憧憬中,也許是被書里的某個人物,也許是因為幾句話,就像《紅樓夢》里說的女孩瞎讀書容易“移性”。閱讀可以增進人的視野,但是沒有判斷力的閱讀很容易誤人,想我小學、初中時有不少聰慧又漂亮的女同學,被從書中得來的戀愛夢早早的就從課堂里給遷走了。
三毛從小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邏輯訓練很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她只能去體驗愛情和自己的心緒。存留了閱讀來的太多的傷感,或許阻礙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一個病了的人生。
如果寫作不是傳道、授業、解惑,那就跟現在吃頓大餐發朋友圈是一樣一樣的吧。
感謝你贈我一場空歡喜,我們有過的美好回憶,讓淚水染得模糊不清了,偶爾想起,記憶猶新,就像當初,我愛你,沒有什么目的,只是愛你——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