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世界的中心
世界的中心是什么?每個國家出版的地圖里,自己的國家都會在中心位置。而只有在地球儀上,任何一個國家根據觀察者的位置都可以是中心,也可以是非中心。
那么,你的中心是誰?是你自己么?相信很多人會回答:不是!因為自我中心的人不外乎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暴君、蠻橫無理、行事以暴力、強迫為手段。第二種是不喜歡團隊配合的人、獨來獨往任性而為。而很多人覺得:你看,我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對人小心翼翼、行事委曲求全、遇到沖突往往壓制自己的看法去趨同別人的意見,我肯定不是自我中心的那種人。
那么你為什么這么委屈自己?是為了對方好么?或者還是問問自己,這么做最終是否為了要別人給自己一個好的評價?要別人注意“我”,要別人給“我”好評價,要別人因此回報“我”。這是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以自我為中心”呢?只不過,第三種自我中心的人,往往會陷入人際關系的糾纏中感到痛苦,感覺到自己的軟弱和無助。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
我們應該清楚:我們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能成為自己認知的中心。“我”既是人生的主角,也是家庭的一份子,社會的一份子,世界的一份子。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存在就是價值,試想如果你的某位長者垂垂老矣,不能替你做飯洗衣,甚至無力照顧自己,你會怎樣看待ta的價值?對于你,按照正常的價值觀來看,是否會覺得家人的存在、哪怕沒有物質上的金額可以衡量,但是也不可或缺?
我們還是把話題轉回到孩子身上,孩子有乖巧可愛的,也有魯莽沖動的,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未成年人,可能都會有令父母頭疼的時候。這時,我們該用什么樣的心態來看待他們?大人們難免會有厭煩、會覺得疲倦。如果在這種帶有“敵意”的心態下教育孩子,行動就會偏離“愛”的本意。想想這個孩子的存在吧!最初得到這個存在的時候你是否心存感激?那么現在也可以試著用這種心態來看待ta。帶著“愛”的教育和談話,會比“敵對”狀態下的溝通更加有效,更能令人接受。
同時,目前社會上通行的是賞罰教育,好的表揚,不夠格甚至不好的會被批評。這是學校這個共同體里的管理方式,我不做評論。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的前進動力來自他自己的渴望,我希望他明白離開學校后的漫長生活中,不一定會有人對你的一切行為和成果給予評論,你可能是一個普通到不必被贊或者鄙視的角色,或者你熱愛的工作會使你處于孤獨的境地。那么這之前建立起來的根據賞罰來確定行為對錯的概念,根本無法支撐你渡過學校之外的人生。你還要重新尋找支點建立自我認知。因此我努力改變對孩子的方式,按照書里所述:不責罵,不稱贊。責罵和稱贊都是居高臨下的支配方式,是一種縱向的關系。而阿德勒所力挺的,對于他人的支援方式是:鼓勵。是一種橫向的,平等的方式。這里會有人說:哪來那么多平等可言?簡直是自尋煩惱。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平等,對每個人都有一樣的要求,社會就變成了一種專制。因此我們立足做好與他人的課題分離,然后以平等的,也就是不卑不亢的姿態對待身邊的人,完成自己該做的課題。
因此說:課題分離是人際關系的起點,而對社會大環境的關注,對周圍人的關心,就是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擺脫對小我的關注,注目到更大的世界。
把話題收回來,尤其當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的時候,比如學習、人際交往上的問題時,我們除了幫助孩子看清楚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做好課題分離、鼓勵孩子努力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帶領孩子看到除了學校之外那個更大的世界。還有這個更大的世界與學校的種種不同。而這個更大的世界,才是我們的終極生存環境。
對于我們即將或者已經老去的長者,我們也要使他們明白即便他們自己覺得不再有勞動力上的價值,作為一種親情的存在,就足夠使我們多感受一份溫暖,少一點孤獨。
明天最后一集:認真活在當下。
謝謝閱讀!